时间:2024-05-04
姜超
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内生性习得,是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笔者聚焦课后习题设计学习路径,将习题转化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提升了字词句教学的质量。
一、任务驱动,在自主预习中内生
低年级段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涉及朗读背诵、理解内容、词语积累与运用、拓展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围绕以上各类习题系统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认知,在实践中内化所学。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这篇课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外形、品类和味道,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意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根据课后习题“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笔者认识到本课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读生字,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搜索网络、咨询长辈、查阅图书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由于准备充分,课堂交流中,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学生说:“端午节当天,人们一大早便要去田野采艾蒿,回来后把艾蒿插在门上。”有的学生说:“端午节时,小孩子戴五彩绳、挂葫芦。我家里还煮了茶叶蛋。”有的学生说:“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南方人过端午节时,有赛龙舟、喝雄黄酒的习俗。”还有的学生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恰当的预习任务和充分的课堂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增长知识、拓展认识。
此外,在后续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课《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以多样化的形式汇报自学所得,如制作节日小报、摘抄节日诗歌等。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新知在学生头脑中重构与内生的过程。
二、巧借素材,在大胆表述中内生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低年级段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结合课后习题及课文特点精心设计情境素材,能使学生在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中,深化对文本句式的理解和认知,提升语感。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有这样一道课后习题:“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仿照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或第八自然段来说一说。”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此时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只能感受到气温升高了,冰雪消融了,但天氣仍旧很冷,自然环境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并没有明显改变。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并表达春天的样子呢?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本地真正迎来春天时的实景图片,唤醒学生对春天的记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有的说“燕子飞来了,那是报春的使者吧”,有的说“春天泥土的清香是大地妈妈散发的清醒剂”,还有的学生模仿第八自然段说,“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广场,就可以看到春天的样子。春天在柳枝上,春天在草芽间,春天在解冻的土地里。”
教师借助实景图片激发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的需求。学生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将内生于心的对春天景象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达成了课后习题的训练目标。
三、问题引领,在思维提升中内生
课后习题精准聚焦课文主旨,暗示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教师以课后习题为基础设计教学核心问题,可以强化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小毛虫》课后第2题是“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该习题还呈现了这种毛虫从小毛虫到结茧再到变成蝴蝶的图示,并给出两句提示语: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上述问题及提示语都明确指向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笔者以此为思维起点,通过逆向思考设计教学核心问题。首先,笔者出示重点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句话是针对小毛虫结茧前说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文中第三自然段对应的“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它,一条小小的毛虫,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继而发现“尽管如此”中的“如此”,指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即小毛虫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的艰辛,进而理解了小毛虫想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知道自己在教室里该做什么吗?”学生通过迁移得出“应该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并从小毛虫身上获得启示:做事不悲观,努力做好自己。这样的道理是学生通过与小毛虫共情而感悟到的。可见,抓住重点句子分析文意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与情感的内生。然后,笔者出示第二个重点句子“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句话出现在第六自然段,文中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小毛虫成茧的心路历程:“以后会怎样”“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也就是说,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笔者据此提问:“当小毛虫变成‘生出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的形态时,我们叫它什么呀?”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答案已经在学生心中:“蝴蝶!”最后,笔者追问:“小毛虫的愿望实现了吗?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学生回答:“实现了,第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笔者接着问:“茧屋织得轻松吗?”学生答道:“不轻松,‘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此时,笔者引出成语“化茧成蝶”,学生都能自主讲出它的意思。学习到此,笔者再完整出示上述课后习题,让学生讲一讲“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内化课文知识、认识自然科学常识的过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怡园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