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永红
这里的“四维”指语文教学中与教材文本发生关系的四个方面——作者、编者、“学者”、教者。有效的教学应基于作者文本,融入编者文本,捕捉“学者”文本,精设教者文本。
一、基于作者文本
这里的作者文本指教材中呈现的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对作者文本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越具体,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就越强。
理解作者文本的最主要方式是拓展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资料链接”是拓展阅读的一条途径,但只读这些资料还远远不够,教师要以此为引子去延伸阅读。如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教师教学用书在创作背景简介里提到陈根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备课札记》和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两篇文章,教师应将其找出来读一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如陈独秀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读后可以更了解那个时代,理解“自信力的有无”在那时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议题,鲁迅先生绝不是小题大做。教师还可以比较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写在孔子诞辰之后》,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简洁、睿智、严密的文风。
如果教材文本是从某本著作中节选的,教师就要阅读整本书。如,九年级上册的《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教师如果没有完整地读过这本著作,教学之前就应该把它找出来完整地读一读,从中捕捉刘备与诸葛亮君信臣忠的关系,进而将“三顾茅庐”放到这种大背景下去理解。
总之,教学之前,教师只有多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文本。
二、融入编者文本
教材编写者把某篇文章编排到某册某单元,甚至于某单元的某个位置,是经过慎重思考、认真筛选的,所以教材中呈现出的每篇文章,都体现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编者文本。
编写意图,一般可以从单元提示和课后习题中去发现。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朱自清的《春》之前,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弄清编者选编这个文本的意图是什么,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呢?最直接的方式是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
第一单元导读关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提示是:“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课后练习由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组成,共5道题: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画面,理由是什么;第二题是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读出诗的清新、活泼、优美的味道;第三题是理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句,并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第四题是想象课文中几个句子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编者从课文中选出了4个句子);第五题是朗读、背诵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并互相评价。
由单元导读可知,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有效的朗读,包括想象画面、领略景物之美,掌握方法、感受音韵之美;二是品味语言;三是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春》這篇课文,这三个方面的特色都很突出,课文中有足够的样本去支撑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再看课后作业,第一、二、五题是围绕朗读设计的,第三题指向修辞的学习,第四题指向语言品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朗读、品味语言、修辞三个方面,重点是朗读,难点是品味语言,学习形式应该是以朗读为路径去实现品味语言、发展想象感受文本美的目标。教学设计自然也应该围绕此展开,而不应该是条分缕析地分析课文。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教学设计范例(1.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2.梳理文脉,扣住课文重点组织教学。3.布置课后练习,可简可繁)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设计没有很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更没有把编者要我们完成的课程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三、捕捉“学者”文本
这里的“学者”指学生。捕捉“学者”文本,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学情确定学习任务。肖培东老师曾主讲过一节公开课《驿路梨花》。课前互动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公开课中出现这种情景,一般的教师一定会措手不及,但肖老师微微一笑,说:“学过了,好。学过了,我就要问问你学到了什么。注意,每个人只能说其中一点。”学生浏览课文后纷纷发言,说到了记叙顺序、悬念设置、环境描写、文章线索等。在较好地了解了学者文本之后,肖老师提出主问题“这篇文章有几朵‘梨花’?”,把教学重点落在了“梨花般的精神”的领悟和学习上。
捕捉“学者”文本,我们还可以主动出击,创造机会让学生生成,比如每节课都提供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一位教师执教《湖心亭看雪》,在总结阶段,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提问,结果生成了两个非常精彩的问题:一、舟子为什么要“喃喃地”说?二、课题是“看雪”,第二段却在写喝酒,是不是偏题了?这两个问题,一个从点上揣摩,一个从面上感知,一个落在语言的品味上,一个着重于写法探究,都非常有价值。这就是真实的学者文本。教师如果具有强烈的学者文本意识,上课伊始就发现了这两个问题,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可能就是另一种全新的面貌。
四、精设教者文本
教者文本指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准备的文本,它是教学实施的路线图、方略图。
教者文本是教师在详细理解了作者、编者、学者三个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文本有固定的内容,这是由作者文本和编者文本决定的,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而形成的。这个文本由教师在备课阶段完成,但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它又需要随着学生的生成而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所以它又是动态的。这个文本还是个性化的,它包含着不同的执教者对世界、人生、生活的认知,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以及某个点的拓展延伸、某些点评等呈现。很多教师复制某位特级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却怎么也上不出这位特级教师的效果,这就是由教者文本的个性化所决定的。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