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基生发 递进建构

时间:2024-05-04

余爱国

“穿插与避让”是书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江苏版教材《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下册把“穿插互访”和“收缩避让”作为两个结字规律来进行课程安排。笔者把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采取“依基生发,递进建构”的策略进行教学。

一、依基生发,在认知冲突中进入课题

学习和理解应基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用毛笔书写“奉、寺、林”三个字,并自评打分。學生静下心来,在规定的练习纸上完成书写和评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技巧和评价经验,但学生说明的评分依据集中在笔画精到以及前面学过的“中正平稳”“同中求变”等旧知识上,没能从“穿插与避让”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于是,笔者引导:如果按照“穿插与避让”的标准来评判你们所写的三个字,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达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新的书法知识。

二、吃透例字,脑手并用直击主题

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识主题名称和例字的典型结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明白了“穿插互访”指汉字的各部件在占据自己空间的同时,又把笔画伸展到其他部件闲置的空间里。写字时抓住最主要的关键词“穿插”,可以让字形更加紧凑,整体感更强。阅读完后,笔者提出两个问题:“奉”字属于什么类型的穿插?是以什么方式穿插的?学生很快回答:“奉”字属于上下穿插;穿插方式是将下面的部件缩小,穿插到上面部件(春字头)“大伞”里面空闲的空间中。

接着,笔者继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穿插互访”的学习所得来理解“收缩避让”:什么是“收缩避让”?掌握这个规律最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寺”字属于什么类型的避让?是以什么方式避让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不难找到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汉字的笔画之间为了和谐相处,有时必须避让,有上下避让、左右避让等类型,通常是小让大、窄让宽、偏旁让主体,有的点画通过收缩和变形来避让;最主要的关键词是“避让”;“寺”字属于上下避让;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避让方式——“互相让”,包括上短让下长,下窄让上宽两种类型。

然后,笔者提示学生重点关注“林”字,并以“穿插”和“避让”的视角观察颜、柳、赵三家所写的“林”字。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找出“林”字结字可用的各种方式,不仅有“左小让右大”的左右避让,而且有“右木的撇穿插到左木点下面的闲置空间”的左右穿插,还有“左木捺收缩变成点”“左木的横居于竖右侧的部分更短”等避让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从赵体的“林”字中,找到了一个“右木横穿插到左木横与点之间的空间”的穿插创新点。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上述发现,笔者用自制的瓦楞纸教具演示了“木”“木”成“林”的过程(如下图)。

出示完图片后,笔者引导:像第1步那样,将两块写有“木”的纸板并排放到一起,组合成“林”字行吗?学生回答“不行”,认为这样组合成的“林”字太宽了,不像是一个字。笔者继续引导:那我们按照第2步,把左木沿裁剪线裁断呢?随即演示了左边的木字为了“避让”所做的变化——左木横画的右端缩短、左木的捺画收缩成点及左木竖画上下两端都缩短。学生普遍认为,这样“避让”也是不对的。此时,笔者继续像第3步那样,把纸板上裁剪的部分折叠,将两个“木”靠近,组合成“林”(此时左木和右木的横画并排在一条直线上)。学生认为这样应该是“林”字了,笔者反问还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一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第4步演示,即让右木稍微下降一点,两个“木”继续靠近,直至右木的横穿插到左木的横与点之间的空间,右木的撇穿插到左木的点下方的空间,形成一个两“木”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林”字。

至此,师生共同提炼出本课书写“奉、寺、林”三个字的要点:“奉”的春字头撇捺开张让出底部空间,下面的部件穿插到春字头下面的空间里;“寺”字上短让下长,下窄让上宽;“林”字整体上左小让右大,左木横画右端及竖画上下两端缩短避让,左木捺画收缩成点,右木横的左端穿插到左木横与点之间的空间(创新点),右木的撇画穿插到左木点下方闲置的空间里。学生依据上述要点对这三个字的书写进行反复练习与评价。这样教学,使学生对“穿插”和“避让”的汉字结字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梳理延伸,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本课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三轮延伸。

一是在字法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笔者把教材上的13个例字摆在黑板上(如下图),引导学生找出哪几个字的结构没有穿插关系。学生发现“皇”和“吴”两个字没有明显的穿插关系。笔者继续提问:“哪几个字里没有避让关系?”学生发现,没有一个字没有避让关系。

这样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穿插”和“避让”的认识。最后,笔者板书学生形成的新认知: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的汉字,各偏旁部首和笔画之间“穿插避让”“彼此合作”,才能形成统一和谐的汉字整体。

二是从字法延伸到章法。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毛泽东的草书作品,并思考整个篇章是否也有“穿插避让”规律的体现。学生观察并交流后有了很多发现,如第五行的“咽”字比较大,第六行相应位置的“道”字就缩小避让;落款处的“东”字完全穿插到前一行下面的空白处了。这说明“穿插避让”的规律还广泛运用于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之中。

三是从书法学科延伸到现实生活。笔者出示央视公益广告词“在一笔一画的规矩里有我们做人的道理”并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与“穿插避让”相关的古今故事和生活场景?一名学生思考后讲述了《小羊过桥》的寓言故事,并说明从相向行走在独木桥上的两只小羊来看,生活中若不知避让,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另一名学生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并说明避让一步会海阔天空。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指向教室里的一盆绿植,并说明植物枝叶的错落生长同样要遵循穿插避让的原则。至此,学生经历了“穿插与避让”这一结字规律的完整建构过程,并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