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雨琴
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的十大核心词之一。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准代数思维”。
在情境中孕育符号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语言过渡到文字语言,最终引出数学符号语言。
例如,教学认识“=、>、<”时,笔者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喜爱的“森林运动会”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兴致高昂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发现兔子和猴子一一对应时,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从而引出符号“=”,即上下两横对齐且一样长。教学“认识多、少”时,笔者仍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得出6>4、4<6,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比语言简洁,明白数学符号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再如,“≈”符号的引入,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很大的数目,这些数目实际上是近似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已不能表达其准确的意义,为此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符号“≈”。
在过程中发展符号意识。教学中,学生学会“用符号运算”似乎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问题出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用符号表述的问题。为此,笔者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符号意识的目的。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加及加数的和,然后让他们自己写算式:2个5相加(5+5=10),3个5相加(5+5+5=15),100个5相加(5+5+……+5=500)。当学生感悟到用加法写100个5相加太麻烦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你们能否创造出一种方法,简单地表示出100个5相加的和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认为用5□100=500来表示,有的说用5*100=500来表示,还有的用5☆100=500来表示,等等。此时,教师将“□、*、☆”统一成符号“×”。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符号的产生、发展的过程,理解乘法含义,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数学符号的实用性。
在运用中深化符号意识。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提升符号化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写出字母表达式S=ah÷2,更利于记忆和使用。为巩固知识,笔者让学生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如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10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0厘米,求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解这道题需要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变形:S=ah÷2→S×2=ah→S×2÷a=h,从而求出三角形的高为:100×2÷20=10(厘米)。在变换公式时,教师要使学生弄清楚并会叙述变换的理由,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纵观整个过程,笔者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转化为符号的變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符号意识。
(作者单位:潜江市曹禺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