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徐秋芬
如何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新型的数学作业呢?
对比设计。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有一块长40cm,宽24cm的长方形布料,如果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裁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能剪多少个?(2)用长10cm,宽8cm的长方形布料拼成一个大的桌布,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两道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中第一小题是把一块面积较大的布料分割成小正方形布料,第二小题是用同样的小长方形布料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一个“分”,一个“拼”,显而易见,“分”出来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原来长、宽的因数,“都没剩余”说明是长和宽的公因数,“边长最大”就是最大公因数;而第二题“拼”出来的正方形边长就是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辨别、理解,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让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精妙。
开放设计。作业训练中设计开放式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回家用正方体的纸盒从不同的位置剪开,记录它的展开图,最后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看。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还告知学生,这次作业要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的作品将在年级栏中展览。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参与作业活动,交上来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学生采用广告设计的范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出裁剪结果;有的学生利用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图画,把正方体变出了11种展开图……新颖的设计既体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分层设计。学生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给学生分层。一般可以按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分为A、B、C三层。对于C层学生,主要设计一些模仿性习题,让他们通过套用课本例題,尽快巩固学过的新知识;对于B层学生,应该设计一些发展性练习,而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
比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C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即根据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体积、表面积或圆柱体的重量;B层学生除了要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一个装满粮食的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直径12米,高是8米,一辆货车每次能装7.5立方米粮食,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等稍复杂的综合问题;A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他们形成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三完全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