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时间:2024-05-04

李维新 姜勇

校本课程应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学校如何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围绕德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开发。每所学校都有独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富的德育活动,比如年级日常教育系列活动、广播教育系列活动、升旗仪式、班团队系列活动,习惯培养、寝室文化建设、消防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学校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开发校园文化和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如: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大和大气大爱论坛”,归州镇初级中学的“桔圃文学”,杨林镇初级中学的“美丽杨林桥,我的家乡”,郭家坝初级中学的“峡江文化”, 县实验中学的“屈原廉政励志文化”,水田坝镇中小学的“红星在我心中”,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的“国防教育”“我是三峡小移民”,秭归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的“屈原文化”等,都是各校开发的特色德育活动校本课程。

围绕地域特色文化和人文史志开发。不同地方、不同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传统的特色文化。学校若善于借用,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秭归县的归州古城文化、屈原故里文化、水田坝马营苏区文化、泄滩革命老区文化、九畹溪文化、磨坪文化、潼庄文化、纤夫石文化等,如果认真挖掘,都能开发出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各学校所在区域里的名人轶事也不鲜见,他们或为英雄,或为专家,或为某领域带头人,或为学校、地方做出过有影响的贡献。如新滩的杜镇远、茅坪的徐耀德等,他们的故事可以教育激勵后人,他们的作品可以阅读,他们的精神可以发扬光大。只要学校充分挖掘、收集,同时借鉴一些文史资料进行整理,就可编撰成校本课程,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勤奋进取、感恩社会。

围绕“非遗”项目开发。不少地方都有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经过筛选、改造可以成为课程。如杨林小学的杨林堂鼓、舞狮,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的划龙舟,实验小学的峡江船工号子,驻香港部队秭归希望小学的皮影戏,沙镇溪小学的功夫扇等。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与“非遗”管理部门联系,知道有哪些项目适合在中小学传承,同时请相关部门配合、支持。另一方面,利用“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整理、授课,特别是要带出自己的教师。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很少而且年龄大,也没当过教师,不可能很好的按课程来教学,所以学校要利用传承人教会学校教师掌握其技能,这样才有可能长期坚持和传承。第三,积极与“非遗”等文化管理部门开展活动,有的可以挂牌传承单位,以促进特色课程发展。

围绕特产物品开发。各地都有种植、养殖、制造、生产的特产,从它的起源、变化、作用、营销及发展变化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比如秭归县屈原镇的桃叶橙,泄滩乡的夏橙,沙镇溪镇的椪柑,郭家坝镇的脐橙,磨坪乡的烤烟、核桃,梅家河的板栗,杨林的魔芋,九畹溪的丝绵茶,茅坪特种养殖的孔雀,归州的水母桃花鱼等,都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特约编辑  詹学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