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课程形态践行“标准”理念

时间:2024-05-04

董林涛

如何将学科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科教研员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引领学科教师践行课程理念,必须优化课程形态。课程形态是课程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教研工作者可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形态、组织形态、资源形态等途径指导教师践行课程理念。

一、优化重组课程内容形态,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目标指向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主要是指学校用来实施教学的教科书、教参、教辅等。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材编写体例一般是主题单元形式,这种编写体例更多的是彰显了教材的人文内涵。如何引导教师落实“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教研工作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讨。

重组单元教学结构。不必按照“精读”“略读”这种顺序一篇一篇地教,可以通过比较几篇课文相同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的表达方式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表达能力。

依托教材,开展“同体”比较阅读。不同体裁的课文是有其鲜明的结构、表达、语言特色的。虽然教材大多以主题组织单元编写,但是可以引导教师解放思想,依托教材,以文体为核心,一篇带多篇开展比较阅读,从而形成同体文章的一般性阅读策略。

依据课程目标,开展“能力核心”专题教学。虽然课标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點,由浅入深分布在教材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体系不清、难以把握的问题。教研工作者应该帮助教师理清能力训练体系,指导教师围绕能力训练点组织教学内容,大胆开展专项训练。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涉及到“联想和想象”这一能力训练点,就可以指导教师针对“联想”“想象”训练点,挑选有关文章进行“什么是联想和想象、他们的区别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如何巧用联想和想象”的专题训练。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重组课程内容,帮助一线教师打破单一的按部就班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目标指向更精准,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程组织形态,引导教师从时空上拓展延伸课堂

诚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教师们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但是广义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机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想让学生形成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仅有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只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生发于课内,形成于课外。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时空上拓展课堂具有充足的条件:

将课堂延伸到阅览室、自然实验室等。根据有关要求,学校阅览室生均配书30册,这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教研工作者应该引导教师将课堂延伸到阅览室。不管是人文主题阅读、文体主题阅读、文化经典主题阅读等都可以从课堂迁移到阅览室,在大量阅读中形成能力。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从备课开始,各环节有机配合,还要了解阅览室等固有资源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隐性课堂显性化。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了无限的时空,是巨大的隐性课堂,所以诞生了许多网上学校、网上课堂。但是很多教师谈网色变,这是没有正面引导的缘故。只要我们迎合孩子好奇的心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这一隐性课堂显性化,就一定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①建设校园网平台,引导师生及家长互动于平台。很多学习要点、检测都可在平台上完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学生习作的批改,过去因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到人人面批(面批的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在校园网平台上就完全可以实现。

②布置网上作业。书面作业(手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适度的网络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资料,以微课或PPT的形式制作成课件,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

三、优化课程资源形态,指导教师广义上践行课程理念

应试思维下的学科教学是考什么教什么,甚至是点对点的训练,毫无课程理念及核心素养可言。社会对教育的诟病并非指没有考好,而是只会应考。其实课程顶层设计的理念是先进的,只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被扭曲了。所以,广大教研工作者应该指导教师站在课程层面正视学科目标,践行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与其课堂上精耕细作,不如资源背景下广种薄收。

指导教师大力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而学科实践资源无处不在,遍布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角落,只要教师树立了综合实践的意识,学科课程一定是开放而有活力的。例如,语文课程中“家乡的名片创建活动”“与经典同行,与家长共进”“书法教育的策略研究”等,这些课程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践行了课程理念。

调用优化各种社会资源,使教育回归其本质。一切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资源都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教研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科教师形成这种意识。笔者在台湾东海大学附小考察时遇到学校邀请作家进课堂,对小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选编进教材的),受到孩子们热烈的欢迎。这种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进行学科课程教育的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司空见惯。还有,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城市里自然、科技、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工厂等都是鲜活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学习最具生命力的课例,只要我们摒弃应试思维,不要只是深耕于课堂与教材这一狭小的空间,而是广种于社会这一沃土,优化各种有利于课程学习的资源,就一定能采撷到累累硕果!

优化课程形态是践行“标准”理念的有效途径。教科研工作者应该搭建多种教科研平台,组织、指导学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树立课程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科课程理念,如此,方能彰显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

(作者单位:十堰东风教育科学研究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