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纠正·疏通·点拨

时间:2024-05-04

毕文学

用“纠正·疏通·点拨”的方法进行文言文词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词语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朗读阶段——纠正(正字音,明句读)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含义的基本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认读问题,就谈不上熟读背诵,更谈不上理解了。因此,每学习一篇文言文,笔者会先要求学生初读全文,把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圈点勾画出来,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在课本上随文标注出生(难)字词的读音;接着,找班上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别试读一段文字,让其他学生发现错误的读音并及时纠正;最后,让学生明白某个字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从而达成识记读音、理解含义的目的。如:《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字有两个读音,一读“chánɡ”,一读“shɑnɡ”。在文中究竟读什么音?学生通过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结合上下文,最终确定这个字在文中用的是引申义,泛指衣服,所以读“chánɡ”。《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一句中,“要”与“邀”同音通假,“要”字读yāo而不读yào,由此可以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遇到一些读音比较特殊的字,笔者会引导学生找出用了这个字(读音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如:《爱莲说》中“陶后鲜有闻”的“鲜”字,应读作“xiǎn”,但教学时一位学生把这个字读成了“xiān”。笔者让其他学生评价,竟有不少人支持这名学生的读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查看课文注释,让他们知道这句话中的“鲜”是“少”的意思。然而,这种理解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印象并不深刻,会很快遗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个读音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中的“鲜”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后得出:当它作“少”理解时读作“xiǎn”;作“鲜嫩,味道鲜美”解释时读作“xiān”。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学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如成语“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艳夺目”等。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对这个字的印象就深刻了。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笔者会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节奏;期间,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的划错句子节奏的问题,并指名朗读,予以纠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朗读《爱莲说》时,不少学生由于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所以读不顺畅。于是,教师放慢节奏范读这句话,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重新划分节奏,然后跟读、齐读、男女赛读。这种方式不仅突破了顺畅朗读的难点,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濯”“妖”“之”“蔓”“枝”“益”“褻玩”等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还帮助学生理清了句子结构和整句话的含义。

二、译读阶段——疏通(明大意,释词语)

文言文中有不少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语境活用词等常用实词和虚词。如《桃花源记》中,就包含了7个古今异义词(鲜美、仿佛、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2个多义词(舍、寻),2组近义词(云,言,语,说;悉,并,咸,皆)。类似的常用词语,需要教师在译读阶段引导学生整理并理解。

在学生能比较流利、准确地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采用“五字法”(留、加、换、调、补)自主译读课文。译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交班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讨论,随机指导,也可以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班内以多种形式呈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学生没有提出但又比较重要的词语,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的译读环节,是这样引导学生明大意、释词语的——

师:还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生1:“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绝”怎么解释?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生2:完全消失。

师:对。《三峡》一课中哪个句中的“绝”也是消失之意?

生3:哀转久绝。

生4:“是日更定”中的“是”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5:“是日”是“这一天”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是”就是“这”的意思。

师:大家同意这种解释吗?

生(齐):同意。

师:我想问问这句话中的“更”怎么解释?

生6:晚上八点左右。

生7:这是课下注释对“更定”的解释,不是“更”的意思。

生8:我查过字典,“更”在这里应该指夜里的计时单位。

师:那么后文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怎么解释呢?

生9:是“还”的意思,课下注释中有。

师:可见,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地判断“更”这个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词义。

生10:文中“上下一白”和“唯长堤一痕”中“一”的意思有何区别?

生11:前者是“全”;后者是数词,后面省略了量词“道”。

师:“上下一白”和“三大白”的“白”意思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前者是白色,后者是酒杯。

师:这里有几个有点难度的字词,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吗?(板书:挐、毳衣、雾凇、沆砀、而已、焉得、强、痴)有这么多热心的同学。一人一个吧!(生逐个解释。但对“强”的读音出现了分歧,有的读成qiáng,有的读成qiǎng。)“强”如果读成qiáng,那么“强饮”该怎么解释?

生3:痛快地喝下,畅饮。

师:看来你酒量不小。如果读成qiǎng,那么“强饮”就是——

生5:尽力喝下。

生12:勉强喝下。

师:如果作者想要表达“痛快地喝下”的意思,完全可以选用诸如畅饮、痛饮、豪饮等词语,而不应该选择一个容易发生歧义的“强饮”。可见,“强”在此处解释成“痛快”不妥。如果解释成“勉强”,那么“强饮”就是“被动的、没办法地喝下”或“不是心甘情愿但努力地喝下”,这样解释又不符合作者的情感表达了。

生13:通过查工具书,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强”应该是“能力不够,还尽力做”。张岱本不擅长饮酒,但盛情难却,加之他想尽情表达偶遇知己的惊喜之情。因此,他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以表达惊喜和謝意。“强饮”解释为“尽力地饮下”,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片段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译读课文、发现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重难点字词提问,并通过学生互帮互助或教师前后勾连、归类疏通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师生两方面的主体作用,有效落实了疏通、积累词语的教学任务。

三、品读阶段——点拨(点关键,拨疑难)

在文言文品读教学阶段,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如点拨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理解关键词语的能力。如:品读《桃花源记》时,抓住“异”进行点拨;品读《陋室铭》时,抓住“德馨”进行点拨;品读《核舟记》时,抓住“奇巧”进行点拨;品读《观潮》时,抓住“伟观”进行点拨;品读《湖心亭看雪》时,抓住“独”“痴”进行点拨,等等。这些貌似“浅易”的常用词语,实际上并不“浅易”,因为它们要么是“文眼”,要么是章法考究处,要么是炼字炼句处,所以很需要品读、辨析和点拨。

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的品读环节,是这样点关键,拨疑难的——

师:情因景生,景为情设。面对明月,诗仙李白曾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叹自己独斟独酌、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感。眼前的朗月美景唤醒了苏轼心中涌动的情愫。触景生情,他不禁感慨道——(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为“闲人”呢?

生1:赋闲的人,悠闲的人。

生2:闲暇的人。

生3:闲来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师:同学们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下面我补充一则史料——元丰二年,有人诬陷苏轼以诗诽谤朝廷,他因而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于是,他便在城东买下一块坡地,耕种养家。从这则史料中,大家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4:苏轼是被诬陷入狱的,获释后贬到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5:苏轼亲自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贫困。

师:有道理。在城东坡地耕种的经历还使苏轼有了一个雅号——东坡居士。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

生(齐):不是!

师:那么,“闲”究竟是什么意思?请你用“闲”字组词,看谁组的词最准确,最合理?

生6:悠闲、空闲、闲时、闲得无聊。

生7:清闲、闲暇、闲事、闲心、闲散、闲居。

师:是不是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到月色美景呢?(生沉思,摇头)那么,“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8:闲适、闲情、闲静。

生9:闲情逸致,闲情雅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9: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还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雅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苏轼入“夜”即“解衣欲睡”,何其清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闲适!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何其闲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何其闲雅!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在目。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生10:从容面对苦难、情趣高雅的苏东坡。

生11:有着乐观豁达胸襟的苏东坡。

生12:在逆境中仍有闲情雅致的苏东坡。

生13: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闲官,但他仍能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其境界之高令人崇敬!

师:是啊,做人,就该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也要放射出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该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最精彩的人生。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就是闲淡——淡泊名利,淡泊明志。我们把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就会发现,“闲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问世间“闲”为何物?只教人一生领悟!(板书: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闲雅之人——赏月的欣喜;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请大家再次深情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的乐观豁达与闲情雅致。

片段中,教师先抓住主旨句中的文眼——“闲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接着链接一则史料启发、追问学生,排除对“闲”的不合理理解;最后乘势点拨,总结“闲人”的丰富内涵。这种层层深入的点拨既让学生领会了“闲人”的丰富内涵,又让他们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作者单位:恩施市龙凤镇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