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鲁智才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在进行中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它是与教师的预设(即教案)相辅相成的。
建设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备课,形成教案:预设重难点、问题及细节、课堂流程等。
然而,真实的课堂充满变数: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特性等个性化差异、不同的课堂条件,甚至不同的天气、不同的上课时间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尤其是学生面对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所发生的思维变化,永远是一个未知数,这样就出现了教师难以预设的课堂问题。
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观摩课,甚至优质课竞赛中,执教者做好了预设,照着“剧本”演戏,虽然产生了许多较为成功的课堂案例:好看、热闹、学生反响也很强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课堂生成方面,这类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教案成为教师在课堂上人为地给学生画的“红线”:当学生思维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牵”回来,选择性地“听不见、看不到”学生的“意外”反应。二是教师因为强调课堂的进程,追求课堂的华丽好看,而不敢、不愿,或者不能解决课堂生成的共性问题。三是为了保证课堂上高潮迭起,教师挑选了对知识点理解透彻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反响强烈,回答也很精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课堂一无是处,而是说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忠于课堂的真实和学生真实的学习现状。四是教师“过分”预设,甚至课前安排好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标准答案”,保证了课堂的流畅,却不知除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大多游离于课堂之外。五是对学生提出的超过课标知识的问题不给说明和解释,刻意回避。
以上现象都是教师有意“失落”课堂生成问题的表现。这些表现不只是让学生将问题留存在记忆中而得不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勇气。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学生就不会再主动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了,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作为高效课堂的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努力探究的良好习惯,与此相反的课堂是称不上“高效”的。
其实,正因为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特殊场所,所以,生成才具备了特定的意义。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因为有了生成,所以才有了教育。教师面对的,本来就应该是人的种种不完美:学生说得不好、想得不对、做得有误等,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表现,甚至是个别学生恶作剧似的表现,都应该被视为合理,这也许正是教师生成问题的切入点和进入教学的最好时机。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应该说,课堂生成其实可以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候展开,抓住并圆满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最佳表现。因为课堂生成也不能无限生成、牵强生成,要随机生成,要限定在学生能理解的年龄段内生成,对课堂生成的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要有积极稳妥的解决方案等等,这就体现了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真实的课堂处处是“荆棘”,因为有了教师的去芜存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产生价值。课堂生成应该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课堂生成,才使课堂真实、自然而富有灵气;因为有了课堂生成,才会形成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因为有了课堂生成,才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含义。没有生成问题的课堂是封闭的、有失自然的,是不能被称为高效课堂的。
(作者系天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