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亦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本专栏第一篇文章提出的有效教学的“3E模型”中,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旨在产生合乎或者超过预期教学目标的良好教学结果的系列教学活动”,指出有效教学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学生、资源和工具等要素的良好运行和有效利用。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有效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可以更明确地表述为:聚焦目标,确保效果;关注学生,提高效率;活用资源,提升效益。
已经刊出的7篇文章围绕“目标”“学生”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目标”方面,强调通过整合三维目标确保教学效果;学生方面,强调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文章将重点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如何提升教学效益。为了充分实现有效教学,需要系统了解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
一、从“3E模型”看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
在“3E模型”中,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结果、资源与工具、教师、学生、教学行为等(参见第一期文章)。从这些要素的逻辑关系来看,一方面,教学行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并由教师、学生、资源与工具共同支持的;另一方面,教学行为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中介因素,换句话说,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果的影响需要通过教学行为实现,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行为所达成的教学结果不同。
显然,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行为。然而,“3E模型”只描述了教学行为的中介作用和构成要素,没有描述它的实施过程,也就不能阐明它的动态运行机制。从具体实施来看,教学行为是教师、学生、资源与工具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相互作用的主体要素,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进行(称为“直接教学”),也可以通过资源与工具间接进行(称为“间接教学”)。显然,资源和工具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不过,资源与工具也可以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直接与学生发生作用(称为“自主学习”)。以上各种教学或学习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无论是哪种教学或学习形式,有效教学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直接教学中,学生在与教师直接互动中获得学习结果;间接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资源互动而获得学习结果;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地与资源互动而获得学习结果。因此,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为了阐明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在阐述学习状态和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的关系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过程。具体说,由动机、情绪、注意等个性倾向性构成的学习状态始终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并支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既是一种调节能力,也是一种调节过程。从“3E模型”所涉及的要素来看,自我调节学习可以分为对学生自身的调节、对资源与工具的调节、对教师的调节、对时间与空间的调节四个方面。其中,对学生自身的调节包括对学习状态的调节、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对学习结果的调节三个方面;对三类外部要素的调节属于外部资源管理策略。此外,在直接教学或间接教学中,学生还受到来自教师的外部调节。以上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描述出来。
图1 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
二、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本专栏第6期的文章中,作者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从中遴选出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这里进一步根据有效教学的“3E模型”和运行机制,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个体因素方面,与学生学习成绩或学业不良有关的因素既包括智力、兴趣、动机等心理因素,也包括近视、重听、疾病、轻微脑功能障碍等生理因素。由轻微脑功能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听说读写及推理等方面的困难称为学习困难,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并表现为学业不良。因此,对于学习困难及智力低下的学生,需要开展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一般不纳入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重点关注个体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其中,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动机、情绪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习惯、能力、人格等因素。在个性倾向性方面,本专栏考察了综合各种倾向性因素的学习状态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本专栏从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涉及习惯和能力两个方面,并与学生的人格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涉及过多心理学理论和测量工具,本专栏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人格类型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环境因素方面,与学生学习成绩或学业不良有关的因素可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文化水平、教养方式等;学校因素包括办学条件、学校文化、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社区生活条件等。这三个方面因素中,学校因素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说,学校办学条件会直接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产生影响,或者与学校文化一起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而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又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策略等心理因素,进而影响有效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出来。
图2 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图
三、有效教学的评估方式
有效教学的“3E模型”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角度分析有效教学的内涵,并建立“教师-学生-资源”的三角互动关系来解释有效教学的结构。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分别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评价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从“教师-学生-资源”的三角互动关系评价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1.目标与结果的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所谓教学效果,是某一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教学结果,既包括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结果,也包括超出预期目标的结果。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考察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关系进行。本专栏2-5期的文章中,分别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提出“在每一节课中整合三维目标”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可以按照三维目标的结构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评,并分别对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方面,国际学生评价实践项目(PISA)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项目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是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对各国的基础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同时也为各国政府研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照。显然,这是一种在国家层面上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下面,以科学素养为例,说明PISA如何实现对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PISA将科学素养分解为科学情境、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以及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若干成分,每个成分又包括若干子成分,用于指导具体的试题编制和水平认定。在试题编制中,PISA将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整合到一个框架中:试题取材涉及科学和技术的生活情境,在该情境中需要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科学能力;而学生表现的水平受制于学生知道什么和如何应对。从整体测试来看,PISA的测查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三个方面,其中,态度维度不单独编制测验项目进行评价,而是依托或嵌入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两个维度的测验项目中。态度题不参与分数计算,但会占用大约11%的测验时间。
测试结果呈现方面,PISA采用一个等级连续体来描述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将科学素养水平分为由下至上逐次提升的6个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表现进行能力描述。这样,结合教学目标设定的水平,就能计算出教学结果的实现程度,作为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如果教学结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设定的水平,则教学效果的数值小于1;如果刚好达到设定的水平,数值等于1;如果超过设定的水平,数值大于1。
2.结果与时间的关系——对教学效率的评估
“3E模型”中,“教学效率”是通过比较教学结果与所花费教学时间的数量确定的,可以从三个角度评估: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教学结果的数量;在给定时间内产生的教学结果的数量;获得指定教学结果所需的时间。
第一种评估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对于可以定量测评的教学结果,也难以将其分解得足够细,从而被平均分配为单位时间所产生的教学结果的数量,例如,每分钟掌握的知识点数量,或者每分钟获得的分数等。
相比之下,采用第二种或第三种评估方式,就能避免以上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将教学结果分解为细小的单元(知识点或分数),而是指定需要达到的等级或分数,并根据学生达到这一等级或分数所花费的教学时间的数量来确定教学效率。花费时间越少,效率越高;也可以统一规定某一具体的教学时间,考察学生经过这一时间的学习后所获得学习结果的分值或等级,获得的分数或等级越高,效率就越高。
3.结果与资源的关系——对教学效益的评估
“3E模型”中,“教学效益”是通过比较教学结果与所消耗教学资源的数量确定的,可以从三个角度评估:①消耗单元资源所获得的教学结果的数量;②指定数量的资源所获得的教学结果的数量;③获得指定教学结果所需消耗的资源的数量。教学资源既包括教学场所、教学材料、教学工具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等人力资源。从广义上看,时间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因此,教学效率可以看成是教学效益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一种评估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即使是对于可以定量测评的教学结果,也难以将教学结果的数量分解得足够细,从而被平均分配为单位资源所产生的教学结果的数量,并且,教学资源的数量也难以用一个统一的计量单位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占用或消耗物质资源或人力资源所需的费用进行计量。
相比之下,采用第二种或第三种评估方式,就能避免以上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将教学结果分解为细小的单元(知识点或分数),而是指定需要达到的等级或分数,并根据学生达到这一等级或分数所消耗的教学资源的数量来确定教学效率。消耗资源越少,效益越大;也可以统一规定某一数量的教学资源,考察学生在这些资源的支持下所获得学习结果的分值或等级,获得的分数或等级越高,效益就越大。
4.教师-学生-资源的关系——对影响因素的评估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教学结果的水平与教学目标预设的水平,可以确定教学效果;通过比较教学结果的水平与所花费的教学时间,可以确定教学效率;通过比较教学结果的水平与所消耗的教学资源,可以确定教学效益。三个方面的评估都围绕教学结果展开,属于终结性评估。这种评估能解释“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为了解释“为什么”,需要进一步考察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
根据本文所描述的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①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看,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等行为;②从教师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看,主要包括教师占用教学场地、使用教学设施和教具、利用教材及其他消耗材料、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和互助等行为;③从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看,主要包括学生占用教学场地、使用教学设施与学具、利用学习材料及其他消耗材料、学生向其他专业人员求助、学生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互助等。通过分析以上各种行为,可以对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各种“为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某一教学活动的效果不理想?为什么某一教学活动的效率不高?为什么某一教学活动的效益不大?
以上各种行为涉及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专栏接下来的几期文章,将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教师和学校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本期文章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阅读本文,您是否对有效教学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除了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外,对于有效教学,您还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互动链接·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上期“跟贴”】
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
面临学习困境时,学生需要寻找指点迷津的人。寻找的过程,其实是意志控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满脸困惑地来到教师面前诉说心声,请教师给他指引学习路径时,不论教师所说的方法有多少适合他,他都会在此后的时间里取得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自我调节,更是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意志控制。
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名学生和周围人的关系融洽,能心情愉悦地探讨问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陷入同学矛盾的漩涡之中,心情纠结,学习效率自然低下。这应该是不能进行内隐控制的结果了。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乔 舟)
自我调节学习中,认知策略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因为认知策略主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学习者知道了如何学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段话的意思。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经意间,我发现小洁出神地盯着墙上的名人画像,就让她谈谈感想。小洁站起来,若有所思地说:“我感觉爱因斯坦的话正好解释了高尔基这句话。”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到墙上,“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这句话确实能很好地阐释那段话的意思。
小洁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调节,理解文本语言,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这种策略让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比老师的说教和指点更有效。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刘剑华)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情绪控制力较差,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一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二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好有意注意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不打持久战、疲劳战。三是恰当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四是树立榜样。学习始于模仿,行为表现亦然。教学中,教师肯定自我调节学习做得好的学生,会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表现好的学生学习。
学生具备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嘉鱼县鱼岳镇第一小学 雷平南)
【专家回复】
我一直顾虑着一件事情,用老师们生疏的心理学概念来阐述教学和学习的问题,是不是会让老师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不用这些术语,我又很难在很短的篇幅内系统地阐述有效教学的观点。
看到老师们的跟帖,我的担心消除了很多。看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一些心理学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读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乔舟老师用实例表达了自己对外显控制和内隐控制的理解。其中,外显控制是对外部环境中影响学习的资源因素的控制(如向教师提问),内隐控制是对自身内部的动机、情绪等的控制。
刘剑华老师举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个实例来说明学生的认知策略对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实例中,学生所用的策略既是一种深加工策略(用另一种形式表述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寻找环境中的资源来辅助课文学习)。
雷平南老师介绍了自己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四种做法,并强调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
本专栏9月份的文章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希望有助于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以上各种行为涉及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专栏接下来的几期文章,将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教师和学校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本期文章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阅读本文,您是否对有效教学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除了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外,对于有效教学,您还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互动链接·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上期“跟贴”】
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
面临学习困境时,学生需要寻找指点迷津的人。寻找的过程,其实是意志控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满脸困惑地来到教师面前诉说心声,请教师给他指引学习路径时,不论教师所说的方法有多少适合他,他都会在此后的时间里取得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自我调节,更是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意志控制。
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名学生和周围人的关系融洽,能心情愉悦地探讨问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陷入同学矛盾的漩涡之中,心情纠结,学习效率自然低下。这应该是不能进行内隐控制的结果了。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乔 舟)
自我调节学习中,认知策略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因为认知策略主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学习者知道了如何学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段话的意思。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经意间,我发现小洁出神地盯着墙上的名人画像,就让她谈谈感想。小洁站起来,若有所思地说:“我感觉爱因斯坦的话正好解释了高尔基这句话。”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到墙上,“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这句话确实能很好地阐释那段话的意思。
小洁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调节,理解文本语言,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这种策略让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比老师的说教和指点更有效。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刘剑华)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情绪控制力较差,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一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二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好有意注意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不打持久战、疲劳战。三是恰当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四是树立榜样。学习始于模仿,行为表现亦然。教学中,教师肯定自我调节学习做得好的学生,会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表现好的学生学习。
学生具备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嘉鱼县鱼岳镇第一小学 雷平南)
【专家回复】
我一直顾虑着一件事情,用老师们生疏的心理学概念来阐述教学和学习的问题,是不是会让老师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不用这些术语,我又很难在很短的篇幅内系统地阐述有效教学的观点。
看到老师们的跟帖,我的担心消除了很多。看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一些心理学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读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乔舟老师用实例表达了自己对外显控制和内隐控制的理解。其中,外显控制是对外部环境中影响学习的资源因素的控制(如向教师提问),内隐控制是对自身内部的动机、情绪等的控制。
刘剑华老师举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个实例来说明学生的认知策略对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实例中,学生所用的策略既是一种深加工策略(用另一种形式表述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寻找环境中的资源来辅助课文学习)。
雷平南老师介绍了自己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四种做法,并强调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
本专栏9月份的文章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希望有助于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以上各种行为涉及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专栏接下来的几期文章,将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教师和学校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本期文章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阅读本文,您是否对有效教学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除了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外,对于有效教学,您还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互动链接·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上期“跟贴”】
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
面临学习困境时,学生需要寻找指点迷津的人。寻找的过程,其实是意志控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满脸困惑地来到教师面前诉说心声,请教师给他指引学习路径时,不论教师所说的方法有多少适合他,他都会在此后的时间里取得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自我调节,更是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意志控制。
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名学生和周围人的关系融洽,能心情愉悦地探讨问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陷入同学矛盾的漩涡之中,心情纠结,学习效率自然低下。这应该是不能进行内隐控制的结果了。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乔 舟)
自我调节学习中,认知策略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策略。因为认知策略主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学习者知道了如何学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段话的意思。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经意间,我发现小洁出神地盯着墙上的名人画像,就让她谈谈感想。小洁站起来,若有所思地说:“我感觉爱因斯坦的话正好解释了高尔基这句话。”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到墙上,“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这句话确实能很好地阐释那段话的意思。
小洁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自我调节,理解文本语言,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这种策略让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比老师的说教和指点更有效。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 刘剑华)
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情绪控制力较差,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一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二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好有意注意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不打持久战、疲劳战。三是恰当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四是树立榜样。学习始于模仿,行为表现亦然。教学中,教师肯定自我调节学习做得好的学生,会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表现好的学生学习。
学生具备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嘉鱼县鱼岳镇第一小学 雷平南)
【专家回复】
我一直顾虑着一件事情,用老师们生疏的心理学概念来阐述教学和学习的问题,是不是会让老师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不用这些术语,我又很难在很短的篇幅内系统地阐述有效教学的观点。
看到老师们的跟帖,我的担心消除了很多。看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一些心理学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读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乔舟老师用实例表达了自己对外显控制和内隐控制的理解。其中,外显控制是对外部环境中影响学习的资源因素的控制(如向教师提问),内隐控制是对自身内部的动机、情绪等的控制。
刘剑华老师举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个实例来说明学生的认知策略对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实例中,学生所用的策略既是一种深加工策略(用另一种形式表述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资源管理策略(寻找环境中的资源来辅助课文学习)。
雷平南老师介绍了自己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四种做法,并强调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
本专栏9月份的文章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式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希望有助于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