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课标导向用足用活教材

时间:2024-05-04

赵文清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高考中获得理想分数?一种思路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为考服务,从而机械地切割教材的内容,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一种思路是理解高考考查的性质,用足用活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高考考查的宗旨。

很显然,后一种思路的导向性才能实现课程标准目标,落实课改理念。如何依托教材,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用足用活教材是主要途径。

一、用足用活教材的前提是认识把握教材

目前使用的必修本和选修本应各有所用。必修本包括单元教学课文、梳理探究、名著选读几个部分。它要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培养任务。选修本按照各自的文艺欣赏体系编排单元。它要完成提升文学素养和开阔语文视野的任务。它们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实施课程标准和课改目标的载体,它不是零碎的、割裂的个体的组合。这种体系性突出表明课程标准是第一位的,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是实施教学任务的关键。

二、研透编写意图,为学生编织能力网络

教学者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弄清楚:教材体系是从哪些角度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的;课本的单元教学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在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诠释单元教学目标的;课后习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哪些类型的能力训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某些话题展开探究的等等。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的展开为例说明。本单元的目标是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三篇选文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在理解小说主题方面,单元“教学说明”提示根据情节、环境、人物性格作为线索来把握主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编写者编选三篇选文的意图,各有侧重地实现能力培养的任务呢?

通过思考,教学者可以确定单元的差别化教学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题可以通过情节分析来把握。这类展现人物与社会冲突的戏剧化小说主要通过人与社会冲突的情节发展历程来表现主题。林冲不像鲁达、武松等人因犯了王法才上梁山,也不像卢俊义、杨志等人是被豪杰们“赚”上梁山的,他原想苟且忍过,但高俅一伙对林冲是一逼再逼三逼,从而突出主题是“逼上梁山”。

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通过环境分析来把握。这种类型的小说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其情节一般是碎片化的,辐辏指向人物性格。这类小说看似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人物形象,其实在环境,即什么样的环境会制造出这样的人格。如果说林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那么别里科夫就是一种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结合体,这种畸形人格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沙皇专制统治。

《边城》的主题通过人物性格分析来把握。这类故事情节散文化的小说,学生很难通过激烈的情节冲突来理解小说主题。理解主题的抓手应该放在人物性格和产生性格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去,从人性和地域文化的审美角度来把握,从而明确作者写作的本意是展现边地美好的人性。

如此看来,对于主题的把握,教材提供了三种典型性的小说文体,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本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这就是它编写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我们还可以将这种主题探究方式向笔记体小说、寓言性小说、现代派小说等适当延伸,将必修本和《外国小说欣赏》进行适当整合,甚至拓展到叙事类文本,比如对传记、记叙性散文等的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方面。

单元教学说明中还提示,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来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即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根据这种情感倾向,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明晰其写作目的,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主题。因为仅仅从小说三要素去把握主题,对主题的理解往往会流为肤浅。

学生通过这种主题探究方式更加深入地把握情节、人物、环境、主题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从彼此联系的角度把握具体问题,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局部,并将这些落实到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中去。

这在高考试题的设置中已得到具体、切实的体现。如2014年湖北高考第19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考查的虽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理解,但学生只要在平时积累探究中把握了小说的类型和主旨,就能找到这个题目思维展开的生发点,答题时就会有明确的针对性,能从段落句式形式和人物的身份,情节安排的设置和叙述节奏的联系上去组织答案了。

三、用足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提升

湖北高考一直重视对名著类题目的考查,特别是基础知识第五题关于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2014年考题涉及《孟子·离娄》《呐喊·明天》《雷雨》(第四幕结局部分的内容),这都是必修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处理“梳理探究”、“名著阅读”以及“选修本”的课程教学。

对“梳理探究”部分,教师要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任务。具体为组织稳定的学习小组,提前4~5周安排任务,给学生充分搜寻、整合资料、形成成果的时间,更细致一些可建议性提出成果展示的提纲。例如,关于姓氏,老师可将一个大课题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小课题:中华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本姓氏的优秀历史人物;查看家谱,了解家族的发展变迁史等等。

对名著的阅读,教师可先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阅读指导,并提出阅读要求,布置读书笔记的题目,然后让学生精读原著。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个性化领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认知,再通过读书交流会的课堂形式进行交流辨析,从而深化对原著的认知。

“选修本”以鉴赏为主,按照各自的侧重点较为系统地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湖北所用的选修本主要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析”“外国小说欣赏”。对这个部分,教师首先要落实好必要的目标任务,如了解中外、古今文学、文化的基本知识,总体把握中国古典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灵活处理。可要求学生在课前5~10分钟的演讲中系统涉及中国古代的音乐、绘画、书法、建设、礼仪等知识,讲述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如诸子、董仲舒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可以是教师讲座和学生讲述结合,要求他们搜集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思想家的作品;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了解西方现代派产生的根源、主要流派和主要作品等。总结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既有古典的审美情思,又有现代的价值取向,既有中国的根基,又有西方的眼界。

湖北高考卷历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总结为“稳健、厚重、人文、审美”。其中“稳健”是指题型、能级设置方面;“厚重”是指命题指向、选择的文章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的深厚;“人文”指通过命题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指命题指向突出以审美的眼光去感知、体验社会、自然、人生的美好。对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好教材,一切都不是问题。但对学生来说,学不好教材,高考试卷的这一特点是制约他们答题的残酷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理性严密地分解目标,把控好教学内容,既要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也要使他们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地运用知识,减少失分。

责任编辑 严 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