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好素材”与用好“素材”

时间:2024-05-04

陈春妮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数学课。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基本相同,但对于相同素材的运用与处理却差异较大,由此,笔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与用好“素材”并不“等价”,对于如何通过艺术地处理素材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也有了许多思考。

一、从知识梳理的主体差异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主要梳理的是,画图这种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及作用,从而让学生体会这种策略的价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围绕画图策略进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的方式。上课时,教师分别出示了模型图、示意图、维恩图、连线图、线段图、函数图、统计图等,让学生逐一看图介绍,并分析每种图的作用。

第二位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整体建构的方式。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画图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图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梳理的图在全班汇报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画图策略的作用与价值。

显然,第一位教师牢牢把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及图一环套一环对画图的策略进行了回忆,虽然知识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从师生的互动来看,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学生较为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忆与必要的整体建构;第二位教师则是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课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内容全面而具体,甚至连以往教师都容易忽视的数轴图都被学生归纳出来。教师只是充当推动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资源。

二、从素材呈现方式的差异看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环节,两位教师都展示了同样一个问题。

第一位教师是直接出示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图,弄清条件和问题后解决问题。(如下图)

[原来花圃的面积

?平方米][增加的面积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师的处理情形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播放录音)实验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请问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数学生茫然地望着老师,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纸上写着。)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录音能再放一遍吗?太快了。

师:哦,题目没弄清,肯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记下来了?

生2:我是画图记下来的。

[?][18m2][8m][3m]

生3:我只记了一部分。

[长方形长8m,增加3m。

]

(师利用投影呈现两位同学的记录图)

师:这两位同学反应都很快,能在第一时间记录下问题的信息。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从他们记录的情况来看,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记录信息?

生4:画图更好,更直观,看得一清二楚。

师:那谁能看着这位同学的图复述一下题目?

(一生看图几乎是一字不差地复述出录音的内容。)

师:大家现在能看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5:从图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就可以了。

师:大家回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6:画图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录信息。

生7:我们要随时能够想到运用策略。

师:是啊。策略的运用是随时随地的,只要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位教师这种呈现素材的方式新颖而独特,改变了以往常用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不设防的状态下进入策略运用的情境,通过不同方式的记录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画图策略的应用价值,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策略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从更深层次上内化了学生对策略的应用。可见,策略意识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给学生,只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体验获得。

三、从素材价值的观测角度差异看学生数学思想的提升

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环节,两位教师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策略来解决。

第一位教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很关注学生如何运用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费时较多。

第二位教师关注的则是策略的选择,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选择这种策略有什么好处”等。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对比这几个问题和相应策略的选择,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说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最好的策略”,“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要灵活运用”,“有时候一个问题用一个策略解决不了,我们就需要选择其他的策略”,“有的问题需要利用很多种策略来共同解决”等。

第一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而没有促使其转化成经验,忽视了策略思想的培养。第二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只关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沟通、反思提升,深层次挖掘素材背后的价值。学生通过这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

由此可见,学生形成数学智慧,不可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取经验。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点拨则在学生经验获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数学课。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基本相同,但对于相同素材的运用与处理却差异较大,由此,笔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与用好“素材”并不“等价”,对于如何通过艺术地处理素材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也有了许多思考。

一、从知识梳理的主体差异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主要梳理的是,画图这种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及作用,从而让学生体会这种策略的价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围绕画图策略进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的方式。上课时,教师分别出示了模型图、示意图、维恩图、连线图、线段图、函数图、统计图等,让学生逐一看图介绍,并分析每种图的作用。

第二位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整体建构的方式。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画图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图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梳理的图在全班汇报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画图策略的作用与价值。

显然,第一位教师牢牢把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及图一环套一环对画图的策略进行了回忆,虽然知识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从师生的互动来看,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学生较为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忆与必要的整体建构;第二位教师则是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课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内容全面而具体,甚至连以往教师都容易忽视的数轴图都被学生归纳出来。教师只是充当推动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资源。

二、从素材呈现方式的差异看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环节,两位教师都展示了同样一个问题。

第一位教师是直接出示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图,弄清条件和问题后解决问题。(如下图)

[原来花圃的面积

?平方米][增加的面积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师的处理情形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播放录音)实验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请问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数学生茫然地望着老师,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纸上写着。)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录音能再放一遍吗?太快了。

师:哦,题目没弄清,肯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记下来了?

生2:我是画图记下来的。

[?][18m2][8m][3m]

生3:我只记了一部分。

[长方形长8m,增加3m。

]

(师利用投影呈现两位同学的记录图)

师:这两位同学反应都很快,能在第一时间记录下问题的信息。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从他们记录的情况来看,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记录信息?

生4:画图更好,更直观,看得一清二楚。

师:那谁能看着这位同学的图复述一下题目?

(一生看图几乎是一字不差地复述出录音的内容。)

师:大家现在能看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5:从图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就可以了。

师:大家回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6:画图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录信息。

生7:我们要随时能够想到运用策略。

师:是啊。策略的运用是随时随地的,只要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位教师这种呈现素材的方式新颖而独特,改变了以往常用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不设防的状态下进入策略运用的情境,通过不同方式的记录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画图策略的应用价值,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策略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从更深层次上内化了学生对策略的应用。可见,策略意识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给学生,只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体验获得。

三、从素材价值的观测角度差异看学生数学思想的提升

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环节,两位教师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策略来解决。

第一位教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很关注学生如何运用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费时较多。

第二位教师关注的则是策略的选择,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选择这种策略有什么好处”等。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对比这几个问题和相应策略的选择,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说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最好的策略”,“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要灵活运用”,“有时候一个问题用一个策略解决不了,我们就需要选择其他的策略”,“有的问题需要利用很多种策略来共同解决”等。

第一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而没有促使其转化成经验,忽视了策略思想的培养。第二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只关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沟通、反思提升,深层次挖掘素材背后的价值。学生通过这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

由此可见,学生形成数学智慧,不可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取经验。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点拨则在学生经验获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数学课。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基本相同,但对于相同素材的运用与处理却差异较大,由此,笔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与用好“素材”并不“等价”,对于如何通过艺术地处理素材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也有了许多思考。

一、从知识梳理的主体差异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主要梳理的是,画图这种策略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及作用,从而让学生体会这种策略的价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围绕画图策略进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的方式。上课时,教师分别出示了模型图、示意图、维恩图、连线图、线段图、函数图、统计图等,让学生逐一看图介绍,并分析每种图的作用。

第二位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整体建构的方式。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画图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图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梳理的图在全班汇报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画图策略的作用与价值。

显然,第一位教师牢牢把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及图一环套一环对画图的策略进行了回忆,虽然知识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从师生的互动来看,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学生较为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忆与必要的整体建构;第二位教师则是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课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内容全面而具体,甚至连以往教师都容易忽视的数轴图都被学生归纳出来。教师只是充当推动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资源。

二、从素材呈现方式的差异看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环节,两位教师都展示了同样一个问题。

第一位教师是直接出示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图,弄清条件和问题后解决问题。(如下图)

[原来花圃的面积

?平方米][增加的面积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师的处理情形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播放录音)实验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请问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数学生茫然地望着老师,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纸上写着。)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录音能再放一遍吗?太快了。

师:哦,题目没弄清,肯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记下来了?

生2:我是画图记下来的。

[?][18m2][8m][3m]

生3:我只记了一部分。

[长方形长8m,增加3m。

]

(师利用投影呈现两位同学的记录图)

师:这两位同学反应都很快,能在第一时间记录下问题的信息。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从他们记录的情况来看,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记录信息?

生4:画图更好,更直观,看得一清二楚。

师:那谁能看着这位同学的图复述一下题目?

(一生看图几乎是一字不差地复述出录音的内容。)

师:大家现在能看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5:从图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宽就可以了。

师:大家回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6:画图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录信息。

生7:我们要随时能够想到运用策略。

师:是啊。策略的运用是随时随地的,只要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位教师这种呈现素材的方式新颖而独特,改变了以往常用的视觉刺激,让学生在不设防的状态下进入策略运用的情境,通过不同方式的记录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画图策略的应用价值,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策略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从更深层次上内化了学生对策略的应用。可见,策略意识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给学生,只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体验获得。

三、从素材价值的观测角度差异看学生数学思想的提升

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环节,两位教师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策略来解决。

第一位教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很关注学生如何运用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费时较多。

第二位教师关注的则是策略的选择,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策略”,“选择这种策略有什么好处”等。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对比这几个问题和相应策略的选择,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说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最好的策略”,“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要灵活运用”,“有时候一个问题用一个策略解决不了,我们就需要选择其他的策略”,“有的问题需要利用很多种策略来共同解决”等。

第一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而没有促使其转化成经验,忽视了策略思想的培养。第二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只关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沟通、反思提升,深层次挖掘素材背后的价值。学生通过这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

由此可见,学生形成数学智慧,不可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取经验。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教师的点拨则在学生经验获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