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加春秋假不应止于“数字变化”

时间:2024-05-04

王钟的

教育部的回应很明确: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应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在全国范围内增设春秋假,恐怕不会那么快落实,而其最终决策的过程,也会牵涉到更多部门,需要更漫长的调研和试验。

尽管全国范围内增设春假、秋假没有时间表,但不少地区、学校早已先行先试。然而,对一件事,要看到其利好,也要看到相应的付出。对学生来说,春假、秋假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美;而对家长、教师而言,春假、秋假更是一个让人倍感纠结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因“别人家的学校”设置春假而钦羡不已,却很少注意到,相关高校的学生并不会因为多了几天春假,而减少整体学习的时间。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设置春假的同时,还坚持实施“国际小学期”制度。本科生在校期间要修满一定学分,而“国际小学期”利用的是通常学校的暑假时间,时間长度接近一个月,因为以来自境外大学的外教授课为主,学习强度相比平时有增无减。春天多休息几天,夏天还上一个“学期”,这笔账很划算吗?

如果春假、秋假从个别学校的尝试,成为普遍性的制度,一学年由三学期、四学期组成的制度也会相应固化。这恐怕不仅是学习时间长短的问题,还是学习节奏变化的问题,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要重新适应。一年四个学期,是不是意味着四次期末考试?学习的周期缩短了,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升了。

在大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当下,设立春假、秋假,其意义自然不容抹杀。然而,设立春秋假的立足点,不应该是简单地放假,而是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成长成才。哪怕多放三五天假,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应当看到,让学生更好地分配学习时间、增长本领,才是制定假期规则的根本目标,也更能取得社会共识。

在社会关注中小学生减负、狠抓大学教育的当下,探索新型教学日程,应坚守教育规律。对劳逸结合的学生来说,利用增加的假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再利用灵活的学习时间接触新的知识,确立自己奋斗的新目标,就很“值得”;而如果只把假期增减视为数字变化,恐怕就是缺乏深入思考的折腾。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11日)

青年观点

记者:现如今,各大中小学实行的假期制度,还是以寒暑假为主,如果再增设“春假”“秋假”,那么绝对会减少部分教学时间,从而缩短教学时长,这对于现如今的各阶段教学任务都比较重的学校而言,无疑会对教师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时间的保障上有一定影响。

一线教师:设立“春假”“秋假”,的确能增加孩子开阔视野的机会,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是,如果孩子的思想认知不够,给再多的假期也没用,可能孩子们更愿意待在家玩游戏,也不愿意与父母、老人沟通或远游。

网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孩子们走出钢筋水泥碉堡,深入社会和生活中,这样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值得支持。

【本版供稿/李选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