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任何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是社会的控诉。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之后,他看到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政权,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与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来对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他决定拿起笔进行“呐喊”,用他那力重千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中国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鲁迅的笔下,叙述了非常多的暴力事件,例如《风波》中七斤嫂毒打女儿六斤的故事,《狂人日记》写人吃人的故事,《祝福》写祥林嫂被逼婚、儿子阿毛被狼叼走吃掉的故事,《药》中写革命烈士夏瑜饱受“好拳脚”,最终被杀头,刽子手康大叔在刑场制造人血馒头的故事,《阿Q正传》写阿Q、小D“龙虎斗”,最终阿Q被枪毙的故事,《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被段祺瑞执政府枪杀的故事,每一桩、每一件都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怎样审读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暴力事件呢?
一、揣摩文字,分析人物形象
老舍先生说过,写一篇小说不容易,读一篇小说也不容易。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读小说到底读什么呢?翻开一本小说,对于读者,最易得的就是小说的文字,其次才是小说的内容,研究作者采用的材料,即事件,通过事件看人物,透过人物看社会本质。另外,还要揣摩文字的腔调、措辞,人物的情绪、视角,时间的脉络与框架,甚至还有小说的主题、节奏等。
二、知人论世,感知作者的写作魅力
鲁迅先生是一个没有奴颜媚骨的战士,他总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结合现实与历史深度分析人、事、物的内在本质。
鲁迅先生总把目光聚集在社会的最底层,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饱受生活的折磨,各种暴力充斥着生命的每时每刻,彼此之间也不存在真诚和同情,被社会压迫的苦难者对他人的悲惨命运淡漠无情,甚至靠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的怨恨,他们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毫無反抗精神。可以说,他们既是被毒害者,也是毒害者。他们的死亡,是他杀,也是自杀。
鲁迅先生的小说,粗读,读出凄惨;细读,读出惊悚;精读,读出血腥;再读,读出中华魂!品味鲁迅小说语言的魅力、写作技巧的精妙,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