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陶渊明的酒事

时间:2024-05-04

舒银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文人。在现实生活里,他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在他所居住的栗里那个地方,就有一块大石,叫醉石。据说,因他喝醉了的时候喜欢躺在这块石上而得名。

他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他的居室简陋,遮不住风雨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锅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他有钱的时候就喝酒,没钱的时候,就不喝。

后来,因为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他才不得不去做官,做了彭泽县令。

他说,只要我能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

做县令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在公田里种自己的庄稼。他的妻子和儿子要求种粳稻,解决吃饭问题。他不惜与家人吵架,也要坚持种上大量的高粱,用来酿酒。

才做了83天县令,没有等高粱成熟喝到新酒,他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了。辞职的原因是他不肯去拜见前来造访的上司,他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乡下小儿折腰。”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他自认为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觉很可耻。辞职当天,他就写了辞赋《归去来兮辞》。

当时的人很钦佩他的品格。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骨气,很多人想和他结识,包括一些官吏。但常常被他拒绝。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到他。知道他要去庐山,王弘让他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门生和儿子抬着轿子,到了约定的地点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正喝到畅快时,王弘到了。陶渊明没有和他发生抵触。王弘投其所好,两人成功结交,交往久了以后,也有了不错的交情。

陶渊明的朋友里有个叫颜延之的,交情颇深,后来要到始安郡去做官,经过浔阳时,天天去拜访他。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连他的影子都找不到。因为颜延之和陶渊明每次都要畅饮,直到喝醉。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一去就能喝酒。

可陶渊明不是经常都有酒喝,曾经有一年九月九日没有酒了,他走出家来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时间长了,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当即就开始饮酒,喝醉了才回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收藏了一把素琴,没有琴弦,每当喝到高兴,就抚弄一番抒发心情。真是“乐琴而忘忧”。

有一次郡将(官职名)来拜访陶渊明,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他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还给他,让他戴上。他也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陶渊明就是这样的真率性情。

只要是朋友,无论地位高低,来造访陶渊明,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他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后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中便有了“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

虽说是官场不如意,陶渊明却在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乐趣,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喜酒爱酒,饮酒随意、率真、自然,“公田种秫”、“赍酒共酌”、“钱送酒家”、“葛巾漉酒”、“我醉欲眠”等,均成为饮酒典故,为后人反复吟咏。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一杯薄酒浇灭了陶渊明心中的愁情烦绪。他留下的这么多酒事和被酒芬芳了的文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的陶渊明,看到了一个个体生命的真性情。

编辑/梁宇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