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江上苇
在公元前884年左右的时候,古希腊城邦中的斯巴达和伊利斯的两位大王,不知怎么搞的,忽然厌倦了战争这种传统的游戏。大家经过商量后,决定换一种不流血的方式来进行男人间的较量——那就是举办军事技术大比武。
那年头的大王们质朴得很,打仗拼的就是个蛮勇,还没有学会后世那些阴谋家们坑蒙拐骗的先进思想。所以他们简单地认为,既然战争的胜负就是取决于谁的战士更冷静,更强壮,更能跑,那么抽调一帮尖子战士,跑到比武大会上胡乱比划两下就能够得出结论,何必还要去流血死人而后知呢?
于是,在两位大王的倡导下,希腊各盟邦就在奥林匹亚举办起比武大会来——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没错,这是代表和平的盛会,但可别忘了,这同时也是一种国家实力的较量,不流血的较量。
最初,参加比武大会的各路英雄,为了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绝没有在身上携带暗器,另外恐怕也是怕在激烈的运动中把珍贵的衣服撕破了,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都裸体参赛。为了防止各家的娘儿们在旁边观场时大惊小怪地乱叫,影响场上的士气,所以男人们干脆禁止她们入场看热闹,都给关在家里洗衣服或是做大扫除啥的——看起来好像是很惨的样子?
既然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是作为比武大会来办的,自然当时的竞赛项目主要就是各种军事技能。
据说最早的奥运项目只是19227米的场地赛跑,在公元前776年的第一次古奧林匹克运动会上,一个叫做科巴罗斯的伊利斯厨子夺得了桂冠。再后来,一些其他军事技能,比如说掷标枪啊、马拉松啊、战车赛跑啊啥的,也陆续添人。
这些最初的项目,大都来自于真实的战斗中所需的实用技能。比如说撑杆跳,据说就是一位王子某次被狂怒的野猪追逐时,走投无路之下撑起手中的标枪奋力一跃脱险的绝技。
最初的撑杆,就是传说中那位王子的标枪——这种业余货色显然不够好用,于是人们很快就将它换成长木杆。不过木杆容易折断,弹性也不好,所以初期的撑杆跳高,与其说是考验运动员的技巧,还不如说是考验他们的勇气——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我们如今看得到的那种厚厚软垫在下边接着,那些不幸失败的家伙摔下来会相当的难看,说不定还会折断骨头。
一眨眼就到了近代奥运会,在上世纪30年代时,撑杆跳运动员普遍使用的是产自日本的竹竿,但竹竿的韧性虽然比木杆好,其强度却仍然堪忧,所以当时的撑杆跳运动员跳跃高度很难超过4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后,欧美的运动员再也弄不到产自日本的优质竹竿了,大家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另开炉灶,研究使用金属杆的可能性。最后,一帮勇于创新的家伙把在技术上正趋于成熟的铝合金请了出来——说来这个铝合金技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技术大突破中的重要一环。那年头不是大战打得热火朝天么、于是铝合金技术也迅速普及。最终成为大路货。所以运动员们也打上了它的主意,尝试着拿这玩意儿来做撑杆,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好用。
于是到二战后,撑杆跳运动员便普遍用上了铝合金杆,个别尖子运动员的成绩立刻就提高到了4.77米!撑杆跳运动员们,因为竹竿的偶然断货,却阴差阳错地搭了个科技进步的便车,实现了成绩大突破!尝到了甜头的他们立刻认识到了新材料的无穷魅力,从此便开始主动地,积极地关心起材料技术的革命来。
到60年代,材料科学又来了一次飞跃,以尼龙、碳纤维为首的复合材料技术实现突破,撑杆跳运动员们立刻便装备上了尼龙撑杆,后来又换成强度和弹性更高的碳纤维撑杆……于是,尖子运动员们也迅速突破5米大关,再后来,连6米高度也渐渐不在话下了。
从最初随手可得的标枪杆、木杆再到来自遥远东方的竹竿,再到铝合金杆、尼龙杆、碳纤维杆,人类在跃向天空的历史进程上,经历了一个由最初的认识世界,到后来主动地改造世界的历程。
从最初单纯地比拼战士们个人的肌肉和技巧,到后来兼而比拼各国的材料技术,人类的奥运之争,从另一个方面讲,其实又何尝不是国家实力之争呢?
编辑姚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