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4

李小虎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五小学,河北石家庄 050035)

“双减”政策的推行不仅关乎学校与教师,对家长而言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双减”政策为家校协同育人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2021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呼应了“双减”政策,明确了家庭教育环节的主要责任。如何完成家庭教育不同的样态的趋同性转变,统一家长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认识和行为,已经成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的课题。

面对时代发展的全面育人、个性化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应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完成实践探索,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是“家庭与家长”“学校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的育人途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当前我国“双减”的大环境下,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家校合作育人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聚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立足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理念,开展实践探索,创新建构具有自主风格和自我特征的家校协作育人模式,将助力家长深度参与育人实践,全面拓宽家校育人空间。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

1.家校分立,家长信任度缺失。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导致了家庭和学校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难以形成一致。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以及短视频媒介的普及,部分家长易受到一些所谓“教育知识”信息的影响,对学校信任度缺失。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是一个双向的、互相信赖的进程。缺乏对学校的信任,就导致无法通过学校和家庭双方彼此配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其在客观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差别,它们在不同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有千秋,各有优势,缺一不可。

经过调查发现,当前有部分家庭的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眼高手低,没有规则意识和敬畏之心。家长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无能为力,并且在思想上认定教师是自己子女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另外,在农村,子女多半由家里的老年人照料,相对来说,有些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保守,不能担负起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职责。

3.家长角色越位。学生既是家庭的儿童,又是学校的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指导子女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高尚的品格。但是,部分父母以个人为中心,在教育方面以自己的想法为准绳,质疑专业教师指导教学,质疑学校的教育行为,角色越位。

4.家校协同不畅。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家校协同共育制度下,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共育关系。从目前来看,一些学校的家校共育制度不健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父母的沟通很少,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比较单一,很难达到有效沟通。以上都导致了家校协同不畅。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协调家庭和学校的不同立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一种以学生主体性、双向互动性、协同互补性、家校平等性为原则的家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3]。

家校协同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家庭、学校双方主体只有真正建构衔接顺畅、高效运转、深度融合的共育机制,坚持成长共谋、责任共担、文化共营,才能找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最近发展区”。

1.坚持成长共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对独立的,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因此,在具体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将教育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应完善家校协同共育制度,构建好家校沟通合作的平台,通过建立家校互动与沟通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实时交流,及时共享教育和育人的资讯,化解育人方面的难题;教师锤炼专业技能,自强自律,赢得教育的尊严和家长的信任;家长言传身教,传承好家风,关注学生个人素养的健康成长,三方坚持成长共谋,凝聚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家校协同效能。

2.坚持责任共担。学校的治理要体现出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对象公共性、治理过程对话性与合作性[4]。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等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独特价值、优势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健全旨在促进主体间的功能互补与互信互助、以家校协同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协同育人责任共担机制。学校应把家校工作作为助力育人的重要举措写入学校的章程,纳入学校规划,使家长参与学校的相关教育服务。家长的角色应涉足教育学生的每个环节,做到见证成长、责任共担。

3.坚持文化共营。家校协同共育的一个难点是家长和学校是否有一致的文化价值认同。学校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以课程为突破口,传达坚守中国文化重要性,传承好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传达为人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家庭建设,让每一个家庭坚持共同趋向一致的价值追求,积极主动参与家校共育。

四、“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1.聚力家长学校,挖掘家长资源。家长学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挖掘家长资源是实现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合理运用家长群体的力量有利于推动家校互补、融合。

(1)家长驻校,成立专业家委会。家长来自各行各业、藏龙卧虎,人才多、信息广,这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此作桥梁纽带,挖掘运用家长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的帮助和辅导。这些教育资源的拓展和整合,更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可成立“服务型、专业型”家长委员会并设办公室,与其共同制定规章制度,科学有序地进行家委的换届选举。家长委员会成员轮值驻校,督促、监管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委员会设置有学校、级组和班级三个层面的家委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各层家委会都建立微信群方便沟通和关注学校的动态,为学校、级组和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出谋划策。

如此能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管理,了解学校、了解师生,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之中,并积极为学校提出宝贵意见,从而理解学校,支持学校,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2)赋能成长,践行家本课程。家本课程是家校联合设计、以家长为主导实施的教学方案。学生全面评价体系伴随而生,全员全方位地进行学期段评价,包括同桌评价、班干部评价、好朋友评价、班主任评价、科任教师评价、家庭成员评价、自我评价和综评等。

学校可制订“三体”家本课程,以小学二年级为例,“三体”家本课程包括习惯体验课程、生命体验课程和艺术体验课程。习惯体验课程主要包括读书、练字、运动、好行为等习惯养成内容。生命体验课程主要通过学生和家长一同记录生活中关于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比如,记录一下社区做核酸检测的场景及感受;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写一写你是如何看待生命的;给一线医护工作者写一封信,写一写你想对他/她说的话;观察家中绿色植物的生长变化,写写它的样子或你们之间的故事等。艺术体验课程主要以学生和家长在家庭中共同鉴赏名画、名曲、完成电影赏析,通过多维度艺术体验,完成学生潜能的发现,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

“三体”家本课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其“课外”的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让父母在课后与孩子共同度过充实、快乐、有意义的课余时光。学校通过全面评价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性地评价学生的成就达成情况,促使家庭的学习参与步入良性循环,完成家校协同育人。

(3)提质增效,家长助力课后服务。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五育并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双减”背景下要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上,除却辅导作业,答疑解难之外,更应注重对家长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课后服务和素质教育相融合,使课后服务内容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后服务更具备吸引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不同阶段多样性的发展需求。

每学期临近开学时,学校可组织开展学校工作家长问卷调查活动,以各种方式来搜集家长和学生关于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优化。学校可携手家长,选取其中一部分热爱教育事业且有专业资质和一技之长的家长志愿者,在课后服务中开设“家长课程”。如“东垣古城的兴衰”“如何克服拖延症”“一滴水的旅行”等,这些课程都是众多家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讲述的,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家长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科学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融合为一,是对学校课程教学的极大补充和拓展。家长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真、善、美”和家国情怀,培养了他们的生活技能,提高了创造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2.共同成长,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学校应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积极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涉及家庭教育、习惯养成等,丰富家长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到校参与培训,能与教师有一个面对面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沟通。学校曾邀请河北心育文化亲子导师、国家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曹新艳老师为家长做《做智慧父母》的主题讲座,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给家长做深入细致的培训。疫情期间,学校还邀请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沈雯文老师给全校父母带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视频讲座,在“云收听、云观看”中引导家长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后备军。

3.点面结合,实现全面大家访。家长是学校的同盟军,是教师的合伙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学校要善于发挥家长的正面力量,互相支持。家长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家校交流方式,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由各年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讨论,精心设计家长会的主题和内容。各种形式的家长会,不但可以让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让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也能在一场又一场的家长会中传播理念,传递思想。

全面大家访可以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学校每学期进行全面大家访,让教师走进每一名学生家庭,年家访率达到80%以上。疫情期间,还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云家访”。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全面大家访,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能够加深家校共育程度。

4.保驾护航,成立家长“护学岗”。在学生上下学时段创建家长、教师和学校保安三方联动的“家校护安护畅”模式。每天参与“护安护畅队”工作的家长都能与学校保安、值日教师等密切配合,努力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协助疏导交通,达到了“护安护畅”的工作目标。“家校护安护畅队”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学生安全上学保驾护航,同时加深家校共育效果。

5.创设活动契机,构建“书香家庭”“文明家庭”“防疫最美家庭”等。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养成,还要注重将习惯养成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比如,可将每年四月设为读书月,倡导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可以弘扬家庭的文明向上正能量,评选“文明家庭”;还可让垃圾分类走进家庭,评选“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等;推动科学务实的居家学习、生活方式,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防疫习惯,评选“防疫最美家庭”等。如此用学生的小行为带动大家庭、带动全社会,从而纵深、广泛地发挥教育能量。

家校协同育人体现了“双减”背景下新时代教育的丰富内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5]。在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中我们要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优化协同方式,创设家校活动契机,丰富学生活动,提升协同效能,拓宽家校协同育人空间,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新的合理指引,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