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朱世明
(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简称为“新课标”)中,将核心素养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主要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他们从鉴赏的角度看待音乐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基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音乐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终极目标,据此开展音乐鉴赏教学,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畅游,感受音乐作品中涵盖的多样化的美感,并能获得别样的鉴赏体验。
在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展开鉴赏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演唱、演奏等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深化自身素养,成为一个兼具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的全能型人才,这也为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储备了巨大能量。基于音乐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开展鉴赏教学活动,能够改变以单一的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重视,教师开始寻求高中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和教学形式,不仅会挖掘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还能将高中生群体中的流行音乐等作为鉴赏教学中的内容和素材,在此基础上,音乐课程的内容有所增加,其完善性和丰富性明显增强,这对音乐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来说,是十分有益的[1]。总之,建立在核心素养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对于高中生群体的整体发展和音乐课程的完善与优化,皆有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感知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拥有审美感知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音乐艺术的特点、风格和美感,他们能够通过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分析,强化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能在音乐艺术的陶冶和审美世界的渲染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立足于审美感知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要细致地甄选音乐鉴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品鉴美的能力。
1.精讲乐理知识,辅助感知。高中音乐课程中,乐理知识占据基础性地位,是否掌握丰富的乐理知识,会影响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效果。当乐理知识储备充足时,他们便能准确解析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并从中感受情感变化,这足以看出乐理知识在鉴赏教学中的重要性。因而,以审美感知为鉴赏教学的目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精讲乐理知识,通过示范法、听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掌握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音强、乐音体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音乐作品的乐谱,深入理解其歌词,找出与众不同的审美点,辅助他们展开审美鉴赏和感知。当学生扎实地掌握了大量的乐理知识后,他们便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对比不同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差异,并在对比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2]。而为了检验乐理知识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夕,引入分享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利用基础的乐理知识,展开品鉴和分析,这样既能达到巩固学生乐理基础的目的,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甄选课内材料,促进感知。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选材角度和方向发生了变化,编者愈发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其中不乏一些高质量、经典性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便可以成为鉴赏教学的对象。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年级、审美能力等多项要素,于教材中甄选课内鉴赏教学的材料,利用优秀音乐家的经典作品,指引学生挖掘和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律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等,让学生能够借助课内材料展开审美活动。而从现阶段教材的编排体例来看,一般都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围绕着一个人文主题串联起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独唱、合唱和演奏类,在鉴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音乐形式的美感,教师要以单元为单位,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指导学生围绕着人文主题展开鉴赏和分析,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会有所提升。
3.引进课外资源,深化感知。课内资源虽然日渐丰富,但是对于审美需求不断强化的高中生而言,如果仅仅依靠课内材料,无法满足他们的全部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拓展和延伸选材范围。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课外资源,以音乐课程的实际内容、人文主题和教学目标等为参照依据,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MV 等,将其与课内资源融为一体,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能结合自身的音乐鉴赏经验,利用专业化的知识解析流行音乐作品。这样的鉴赏方式改变了高中音乐教学的传统方式,能够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是十分有益的。除了流行音乐之外,教师也可以针对课内的音乐作品,引进与之配套的音频、视频等课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具象化的学习和鉴赏资源,以此深化他们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基于艺术表现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创新鉴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从浅尝辄止过渡到深度鉴赏,促使他们在鉴赏过程中加强感知能力、积累审美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将积累的信息和知识表现出来,构建起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的良性循环。
1.创设音乐情境。情境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强化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艺术表现的意识和欲望,教师可以在鉴赏教学的课堂上,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等真实性的素材,采取微课视频、音乐动画等科技化的手段,凸显出音乐情境的真实性和现代化,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素材和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准确解读出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审美意境,将抽象化音符未能表达出的真实情感补充出来,使学生能够与音乐形式中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由此学生即可在鉴赏教学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并能自觉地通过解读音乐作品、补足音乐要素、想象音乐画面等,展开艺术表现和创作,久而久之,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便能不断增强。
2.设置导向问题。学生是否具备艺术表现的能力和素养,与是否拥有创新思维和意识有直接关系,当他们能够对一件事物或者一首音乐作品,发表创新性见解、产生创新性感悟时,他们也能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和表现音乐作品。因此,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教师要结合高中音乐课程中涵盖的教学内容、涉及的音乐作品或者音乐家等,精心设计导向化的问题,将其贯穿于音乐鉴赏课堂之中,依据不同环节的教学需求,引入不同难度和不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寻求解读和鉴赏音乐作品的多元化角度,并适时地为他们布置创造性的任务,促使他们结合所学知识、所积累的鉴赏经验,展开小规模的鉴赏和创作练习,以此检验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并通过小型演唱会、班级演奏会等为他们提供艺术表现的机会和平台,从而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目标落到实处[3]。
3.建设音乐社团。基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要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建设音乐社团,按照高中音乐教学中涉及的类型,如民族音乐、乐器演奏、流行音乐、外国歌剧等种类,在音乐社团内划分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想要加入的社团小组,将其作为课余活动的载体,于音乐课程教学之外,积极参与社团的排练、演出等活动,让他们能够继续精进所学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借助社团活动锻炼音乐表演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为音乐社团提供表演的机会,于校庆、社区文化宣传、主题慰问等活动中,争取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驱使他们在社团排练和多种类型的表演活动中,不断增强艺术表现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
4.开展编创活动。在溯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历程时发现,大部分音乐教师更加关注让学生进行聆听和欣赏,而忽视了创作与实践,这导致学生虽然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中的美感,却难以表现出来。为改善这种现象,教师要在鉴赏教学中开展编创活动,从课内教学和现实生活中寻找选题,让学生围绕选题编创音乐作品,将所学基础知识以及识记、绘制乐谱的技能等运用到实践中,创作出形式完整、立意准确、内容新奇的音乐作品,促使他们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和真实想法。而在创作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他们演唱、演奏自己的作品,以此形成一个鉴赏教学闭环,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是一门富含情感和文化的艺术学科,它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承载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一般情况下,音乐作品都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情感状态。对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音乐作品中涵盖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元素,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专门的鉴赏教学活动,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要素,追溯音乐创作的历史渊源,从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悟音乐作品中的内涵。
1.介绍创作背景。音乐作品是否能够流传、是否能够历经多年而经久不衰,与其文化内涵是否深厚和情感元素是否丰富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和文化素养。在鉴赏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针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简述音乐家个人生平经历、追溯时代背景、溯源创作历程、讲述创作趣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家的情感经历、音乐作品中富含的历史文化元素,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明确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了解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赞扬、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崇尚之情等等,由此学生既能够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演唱、演奏等不同的形式,还原和重现音乐作品中的历史文化和主观情感元素。从另一视角来说,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以音乐家或者某一个音乐作品为中心,提前搜集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小组汇报的方式,集中展示搜集和整合的资料,以此丰富音乐作品的背景简介,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2.创建文化选题。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音乐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其艺术风格、人文主题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便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体系。为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结合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以单元、章节中的人文主题为依据,创建音乐文化选题,如“革命传统”“家国情怀”“母爱之声”“节日文化”等,并在选题的指导下,搜集课内、课外的音乐资源,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整合为一个系统,让学生在对比鉴赏、集中鉴赏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化主题,并能于对比解析时,领会不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美感以及它们的与众不同之处[4]。再者,当学生明确文化选题后,除了给定的音乐资源,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自身的鉴赏经历等,主动搜集和整合音乐素材,扩大音乐资源的储备范围和途径,让他们可以自觉鉴赏和解读同一文化主题下的音乐作品。借助这一方式,学生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不同的学习和鉴赏资源,他们的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基于新课标要求,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应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目标出发,通过精讲乐理知识、甄选课内材料、引进课外资源、创设音乐情境、设置导向问题、建设音乐社团、开展编创活动和介绍创作背景等多样化的鉴赏教学方法和活动,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渗透和融入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之中,以便扭转音乐课程教学中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内容不丰富的教学现状,从而有效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