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4

徐永璞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体能训练,具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调整学生仪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等多种效果。目前,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关于创新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的具体策略,尚无可靠的案例以供参考。下面将结合现有研究和实际教学经验展开探索,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带来一定启发。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能

体能一词,英语名称为Physical Fitness,源于美国。最初,我国《体育词典》将其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随着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将其解释为“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基于此,“体能”一词可以理解为“通过力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同时是运动员竞技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以体能为核心的体育训练,其直接任务是根据基础性运动与竞技体育项目的基本需要,对运动员心血管耐力、肌肉强力与耐力、柔韧性、敏捷性、力量、平衡性等运动素质展开训练,以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功能,提高其综合运动素质[1]。为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正确参加体育活动,并在最大限度上培养竞技性体育人才,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高中体育体能训练原则

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简称《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能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训练中,应适当革新目标、内容与方法。而要想使革新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教师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体能训练与专项竞技特点相适应原则

教师应使体能训练与专项竞技特点相适应。某种意义上,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进而遴选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应通过有效的体能训练来培养学生与专项竞技体育相适应的体能素质。

(二)体能训练与人体生长发育特点相适应原则

教师应使体能训练与人体生长发育特点相适应。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阶段,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能够承受的体能训练强度有所差异,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实现最大化的成长。所以,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生长发育特点,构建与人体生长发育特点相适应的体能训练。

三、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策略

(一)整体切入,制订计划

整体层面,教师应在全局观视角下,为全体学生制订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一个班级的学生就是一个整体,高中体育教学应先以班级为整体,关注学生共同的特点和需求,再以个人为着力点,助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整体计划,很难支持教学活动由“集体”到“个人”的过渡。为此,教师应在高中体育教学的体能训练中,从学生体能整体特征与发展需要切入,制订集体体能训练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中“体能”模块的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2]。比如《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体育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掌握并运用改善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掌握并运用发展上肢、下肢、肩部、腰腹、躯干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灵敏性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基于此,教师在制订整体计划时,应细化“认识体能发展”“合理饮食”“改善体形”“心肺耐力训练”等计划内容,针对每个计划规划不同教学时间。体能训练整体准备充足之后,按计划展开教学,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表现,调控实施计划的细节内容,可以有效保障教学效果。

(二)精选内容,点燃热情

细节层面,教师应以精选体能训练内容为首要任务,借助学生需要与喜爱的内容,点燃其自主训练热情,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然后思考训练形式、指导方法等。而就高中体育体能训练内容来说,其可分为“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两个维度。

1.完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维度上的体能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康体能,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等基础内容。教师应聚焦这些内容,挖掘兼具基础性与创新性的实际训练内容,让学生对基础训练形成正确态度,主动并积极参与。比如,耐力训练,教师可基于学生耐力发展规律,精选“1 分钟立卧撑”“重复爬坡跑”“原地间歇高抬腿跑”“长距离多级跳”“半蹲连续跳”等训练内容,学生可从中自选内容展开训练,而不是机械性地通过重复运动锻炼耐力。再比如,力量训练中,教师可设计“胶皮带拖轮胎”“拉胶皮带原地跑”“拉胶皮带仰卧髋屈伸”等训练内容,将废旧汽车内胎剪成合适的大小,制作成胶皮带,作为学生力量基础训练的材料。学生通过多变的内容,能够体会到体能训练的乐趣,从而提升体能水平。

2.对接专项课程。专项训练维度上的体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参与某项竞技性体育运动而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教师可使其对接专项课程,如篮球、短跑、长跑、足球、游泳、排球等。以排球专项课程为例,其在发展学生速度、耐力、敏捷性、协调性等体能方面有极大优势,教师可通过“排球下手发球”“排球移动垫球”“正面双手垫球”等课程内容,有策略地渗透体能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对专项课程活动的反馈情况。一般来说,学生反馈越积极,其相关竞技性体育活动倾向越高,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对此类学生的专项体能训练力度,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三)丰富形式,增强动力

内容之外,体能训练形式的丰富性常被视作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有效性的第二大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定期变换训练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训练动力。比如,教师可以挖掘体育游戏、竞技比赛与体能训练的契合点,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中达成训练目标。

1.体育游戏。自古以来,我国就提倡“游戏化教学”,通过合理引入游戏增强教学趣味性,激活学生“童心”,改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刻板印象,不仅可以轻松推进教学,还能扩大教学成果。基于相同的道理,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将常规训练转化为体育游戏形式,将“教学目标与要求”转化为“游戏目标与规则”,让学生带着“玩游戏”“感受体育魅力”的心态走进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体能[3]。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划龙舟”游戏,游戏目标与规则为:学生列4 路纵队,每个人将右腿架在前一个人的手上,连成“龙舟”,经过单腿跳到达终点,以此训练学生的耐力、速度、平衡性等。与单一短跑、长跑等训练形式相比,“划龙舟”游戏趣味十足,可以轻而易举地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能训练氛围。学生遵守规则“玩游戏”,能够感受到趣味变速跑的乐趣,同时提高体能素质。

2.竞技比赛。随着心智的成熟,多数高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对竞技比赛表现出了更多兴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竞技性活动,以竞技比赛为载体落实体能训练教学,如“多人跳绳比赛”“抗干扰投篮比赛”“双人羽毛球对抗赛”等。教师可以事先调查学生对各竞技体育项目的喜好倾向,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设计竞技比赛内容,定期组织比赛,为学生提供拼搏竞技平台。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竞争意识,能够在竞技比赛中建立正确的目标,采取合理的方式取得理想成绩,以此在比赛的过程中锻炼体能。比赛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复盘竞技比赛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失利”的体能成因,如“缺乏耐力”“力量较弱”“速度有待提高”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接下来的体能训练目标。此外,在以多人合作为主的竞技比赛中,为取得团队胜利,学生会不约而同地互相帮助。如团队中体能较好的学生会帮助体能较弱的学生制订短期训练计划,结合自身经验指导其在短时间内强化体能训练。这对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同样具有促进意义。

(四)善用工具,优化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工具使学生充分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引导其不仅“爱训练”“能训练”,而且“会训练”[4]。在工具的选择上,教师既要运用信息化工具,也要运用实体化工具。

1.基于信息化工具展开理论指导。信息化工具在加强高中体育体能训练理论指导方面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开展体能训练理论指导,让学生正视体能训练的本质,对训练内容、方法、目标等形成正确认识,独立制订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改善身体成分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时,通过微课讲解控制体重、改善体形的基本方法,演示相关体育活动。微课具有简洁、形象等特点,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更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体能训练理论讲解清楚。学生可以由此提高理论理解效率,模仿微课视频内容展开训练,这对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有重要效果和积极意义。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榜样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视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运动员的精神和体能,同时讲解视频中体能训练的动作要领。学生在运动员精神的感召下,能够增强体能训练的动力,并从中学习体能训练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质量。

2.基于实体化工具进行实践指导。实体化工具,泛指各种体育器械,普遍应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实践指导中。体能训练的本质是让学生“动起来”,因此教师不能将指导局限在理论中,而是要以实践为重点。而要想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实践体验,教师需要善用各种实体化工具。比如以“排球教学”为载体渗透体能训练,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排球场地和若干排球道具;开展“跳台阶”体能训练时,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箱状物”为学生搭建不同难度的“台阶”;开展“负重跑”体能训练时,教师要准备1—2 公斤、2—3 公斤不等的沙袋。教师要尽可能将高中体育教学环境周围的实体化工具利用起来,满足学生与课程设计的多变需求。同时,教师要注意亲身示范各种工具使用方法,以保障学生训练安全。

(五)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学生体能的发展需要长期坚持,是一个“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改变”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应循序渐进地展开,贯彻日积月累的理念。教师应杜绝“急切”心理,避免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递进式、进阶性指导[5]。比如在借助“俯卧撑”项目展开体能训练时,教师应紧扣教学进度,对学生提出由低到高的训练要求:第一次训练,十个俯卧撑为一组;第二次训练,十五个俯卧撑为一组,穿插三十秒平板支撑;第三次训练,二十个俯卧撑为一组,穿插两次三十秒平板支撑……教师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与强度,能够使学生平稳地提高身体素质。

(六)关心差异,量力而行

体能差异在高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是由其在高中体能训练前的不同运动习惯等因素决定的,也决定了高中学生能够承受的体能训练的强度差异。有的学生此前并未形成定期运动习惯,或者存在一些先天运动障碍,不能承受强度过大的体能训练,如果教师盲目地要求其参与高强度训练,则会适得其反。基于此,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量力而行。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渗透“隐性分层”理念,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然后在组织体能训练时,提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目标。学生按需“认领”目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训练,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从“发展”“强化”“拔高”三个层次评价学生,从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角度出发设计评价标准,以提高差异化体能训练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实用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教师应在整体切入的基础上,精选训练内容,丰富训练形式,善用指导工具,同时关心学生差异,鼓励学生日积月累,发挥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高中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能训练,竞技性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以体能训练为重中之重。高中体育教师应合理设置体能训练内容、形式、强度、方法等,帮助学生达成最高目标,培养学生运动专长,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