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黄丽芳

(福建省仙游现代中学,福建仙游 351200)

在新课标理念和思想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二者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不相容性,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对此,体育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寻找其与客观情况、学生的主观意愿相融的部分,设计创新化、趣味化、高效化的体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体育学习和训练活动,如此,学生不单单能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也能养成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从体育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新课标理念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而综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才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增强。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烈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显性问题,他们在课堂上存在动作不到位、未能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活动等现象,当学生的配合度不高时,教师自然难以实施预设的体育教学方案,这样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1]。此外,创新性不足和单一性较强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规避的问题,部分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思维难免会出现局限性,大多都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创新的角度探索新的出路,如此反复,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学生的训练实效低,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自然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路径

(一)目标导学,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

在体育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展开学习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与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践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强化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深度钻研课标中的要求和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深化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调研学情,初显学习方案的框架。在目标导学模式中,最关键的是了解学生客观的身体条件、主观学习热情以及当前的真实学习情况等,确保教师设定的目标能够恰好与学生的需求相符。为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开启学情调研工作,针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设计成长追踪记录册,细致记录下学生从初始阶段展现出的身体条件、学习热情,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等,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了解他们各自擅长的运动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待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后,师生双方都明确了当前班级中的真实体育教学情况,这时即可设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创建三维目标体系,确立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运动项目的特征,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初步搭建学习方案的框架,以简练的关键词概述每一个学生应达成的目标,必要时还可运用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清晰地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方案框架。至此,体育教学的学情调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也能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自主体验感自然会不断增强。

2.师生共读,填充学习方案的内容。深入理解和践行新课标的体育教学理念,不单单要具备明确的目标、搭建层次清晰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框架,还要细化到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之中,这样方可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实效。从以上理论入手,教师要在目标导向模式中组织师生共读活动,一同研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包含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等,结合上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制订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在学习方案框架中填充具体的内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能够将自身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展现出来,从而按照提前制订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展开精准的学习活动,为新课标理念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填充个性化学习方案内容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预留出适当的空白,以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评判,将自身的学习情况、训练情况与提前设定的方案作对比,了解自身是否实现了目标、是否掌握了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否增强了体育运动兴趣等,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会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他们的自我认知意识也会逐渐加强[2]。

(二)创新促学,组织多元化教学活动

创新是驱动事物发展、提升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这一点也体现在新课标“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等教育理念中。对此,教师要从创新促学的角度出发,组织创新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解析教学内容、钻研体育技术动作,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1.活用科技,解读重点教学内容。基于创新促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手段,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将不同体育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出来,利用Flash 等软件、平台等,制作三维动画、微课视频、图片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体育动作的细节和要点、体育概念的具体要素、竞赛中的战术等,让学生在观摩动画和视频的过程中,针对性地学习体育技术、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全面解读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体现出现代科技的作用和价值。除了活用科学技术解读重点知识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中的大数据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和考查,了解学生在真实的训练场景中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主观能动性等,以程度化的词语“非常优秀”“优秀”“良好”“及格”以及具体的数据,作为考查学生训练情况的载体,让学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不单单能够掌握重点知识和体育技术,还能提升体育训练的实效性,继而契合新课标的实际要求。

2.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不足、参与性不强一直是困扰体育教师的主要问题,当学生兴趣不浓厚、遇到困难或者阻碍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退缩,甚至产生畏惧感。由这一逻辑关系出发,教师要以培养和引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链接起来,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展开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从而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关注、调动其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晨跑、晚间散步、社区健身设备等布置生活化的体育作业,结合课程内容中的田径、体操、球类运动项目等,让学生在晨跑、夜间散步等活动中展开体能和技术动作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精进体育技术的目标,融于自身的真实生活场景之中,驱使他们养成热爱运动的优秀习惯[3]。当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得愈发紧密时,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体育训练活动,这也会大大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划分小组,钻研体育技术动作。新课标中明确突出“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的课程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除了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之外,也要以划分小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在人员合理、搭配科学的小组中,细致钻研体育技术动作,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小组长,带领本组的成员展开精准训练活动,共同突破体育技术动作中的难关,分析体育技术的要点、明确体育规则,在示范与反复练习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为检验学生的小组训练成果,教师也要组织小组汇报活动,要求每一个小组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动作。在此过程中,其他小组和教师即可判断本组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等,基于此,新课标理念便能深入到体育教学模式之中。

4.引进游戏,活跃体育课堂氛围。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增强教学效果、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假若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为轻松和自由,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逐渐向好。依据这一理论,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趣味化的游戏,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体育项目的具体元素等多个角度切入,选择适宜的趣味化游戏内容,设计别开生面的体育游戏,如在跳远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传授跳远的基础动作技巧,教师可引进“青蛙跳”的训练游戏,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锻炼跑跳技术,达成提升体能和技术训练效果的目的。而从师生角色转换的角度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参与者,还要让他们成为设计者和实施者,引导他们依据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以及自身的学习需求,设计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体育知识和技术动作的要点,这样既能创造活跃的体育教学环境,也能促使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习得体育知识和技巧。

(三)竞赛促学,开展竞技性体育比赛

新课标中涵盖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将竞赛作为一种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方式。为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从竞赛促学的角度,开展竞技性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在参与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巩固教学内容、增强运动热情。

1.课堂竞赛,巩固当堂教学内容。针对体育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标中“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于课堂上组织专门的竞赛活动,以体育课程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一类技术动作为例,指引学生展开竞赛活动,让他们在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氛围中,精准地迁移和有效地运用体育知识,于合作和对抗的过程中,巩固当堂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在体育课堂的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运用体育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规则,所以在竞赛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提醒或者暂停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竞赛中应遵守的规则,树立起公平竞争和绿色体育的意识,强化自身的体育精神,如此才能体现出竞赛式教学和训练模式的价值,也能大幅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2.校园竞赛,渲染全员运动氛围。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社会背景下,新课标中也重点强调了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求创建可持续性和长期的教育规则。基于此,以竞技性比赛为载体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教师不仅要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也要开展校园竞赛活动,以体育节、全民体育运动等项目为载体,于校内渲染全员运动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节等活动时,增强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形成深厚的体育运动精神[4]。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要牵头创建常规化的校园体育竞赛体制,以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素材,定期举办家园化、趣味化的比赛,将体育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晨跑、课间活动、课余生活等阶段之中,鼓励他们依据自身的的兴趣和客观条件,自主选取恰当的运动形式,于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会自觉地参与到相关体育活动中,其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自然能够得以增强。

(四)评价促学,制订科学化评判标准

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新课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常情况下,只有实施科学和多元的评价,才能真正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和不足,促使他们精准地调节自身的学习行为。对此,教师可从评价促学的角度出发,制订科学化的评判标准,从体育知识的理解情况、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体育精神的培育情况等多个层面,设定客观、公正且清晰的评判标准,让学生明确自身应达成的学习效果,并以此标准为载体,通过诊断性、过程性和总结性三种方式,对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指导学生对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学习热情等,展开自我反馈和总结,让他们有意识地弥补不足、发扬优势。除此之外,针对体育运动能力、客观身心素质上略有不同的学生来说,教师也要设定分层评判标准,这样方可确保评判标准能够真正契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三、结语

基于上文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从目标导学、创新促学、竞赛促学等角度出发,通过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组织多元化教学活动、开展竞技性体育比赛以及制订科学化评判标准等方式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举措。在此模式中,学生既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革新学习理念,还能从内心深处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这样方可为建设体育强国铺垫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