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生感恩教育研究

时间:2024-05-04

寇彦茹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甘肃兰州 73009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必备的高尚品格,只有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才会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才会让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中生,必须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来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的感恩思想,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作为社会新风尚的传递者,理应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感恩为载体,弘扬感恩文化,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快的青春期,他们在心理上急需寻找一个全新的社会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个全新的社会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困惑。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对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内化为心灵上的自觉要求,体谅他人、感谢他人、感恩父母,热爱生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总之,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谦卑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更是一种责任。常怀感恩之心,有利于拉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营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中学感恩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感恩教育现状是:虽然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等。

(一)学校忽视感恩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的高低,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必然导致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虽然有些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是由于教育方式单一,多是教师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自行理解感恩的内涵,缺乏具体的实践和体验,使得学生对“感恩”缺乏深刻的体会。感恩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展了一些感恩教育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

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包办过多,溺爱过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行走的力量”。很多孩子感恩意识缺失,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造成他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三、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要做感恩教育的“先行者”

当前,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都是以一些“英雄人物”为榜样,学生与这些“大人物”往往有很强的距离感,无法有效获得感恩的情感体验。学生们更容易对熟悉的人和事产生感悟,从而播下感恩的种子。因此,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就要率先垂范,做感恩教育的“先行者”。

1.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去示范、去证明、去实践,成为学生的榜样,令学生自觉效仿,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获得启发,进而付诸实践,涵养感恩的优良品质。教师还要树立感恩意识,活出感恩的生活。用行动去引领,胜过对学生枯燥的说教。教师要做到面对困难不退缩,身处逆境不放弃,春风得意不忘形,始终保持一颗幸福的心、平常的心、包容的心、超越的心。要让学生从教师的感恩行动中感受到自己正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带给自己的快乐。另外,感恩要从“言谢”做起,对待别人的付出要真诚地表示感谢。亲人、朋友、同学对我们的付出并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要心存感恩,并且要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给对方以温暖的回馈。比如当其他教师为生病的同事代课时,要真诚地说声:“谢谢!”当值日生做完卫生时,我们更要由衷地说声:“同学,你辛苦了!”这样,将感恩的种子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行一致、正人先正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要常常反思:“我们整天要求学生做到这个,做到那个,身为教师的自己真正做到了吗?”如果我们能做到对学生的那些要求,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师对社会、家人、同事、学生都心存感恩,并且将感恩付诸日常行动,学生眼睛看到、心里想到的,都是一个懂得感恩的良师形象,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营造感恩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营造“感恩”的家庭环境、校园气氛和社会氛围,促使三方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懂得感恩。

1.学校要为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自觉形成感恩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文化很抽象,因此学校要将感恩文化进行物化,将感恩教育融入书香文化建设中。比如可以在楼道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感恩教育的名言警句,如“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渠道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让感恩文化走进校园,使置身其间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听见”“看见”,从而自觉自省、心怀感恩。

2.要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过于急功近利,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只要考上大学才算万事大吉,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却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导致教育漏洞越来越大。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要让家长了解感恩教育的意义,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重视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家校密切联系,互相交流学生的发展状况。只有彼此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营造一个感恩教育环境。

3.要充分利用社会宣传的影响。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媒体,正面宣传感恩教育,形成“人人知恩感恩,个个施恩报恩,处处体现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得整个社会形成感恩教育的氛围,有助于强化学校教育的效果。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研究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1.要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感恩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教材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探寻知识传授与感恩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感恩教育深入学生心田。

2.要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渗透时机。在渗透感恩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并且随着教学进度在特定的位置、层次、时机进行渗透,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任务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教学,对感恩教育的渗透敷衍了事,或者是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比如,语文课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还能利用教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抓住最为动情的亲情瞬间而成就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首先播放歌曲“父亲”进行导入,“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之后再抓住“攀”“缩”“倾”三个描写父亲行动艰难的动态词,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瞬间,让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感恩父母的付出。可见,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要把握好“渗透度”。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如果渗透得不够、不到位,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过度渗透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使教学目标偏移,变成品德课、政治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尺度,有机地融知识技能传授、感恩教育于一体,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

(四)在实践生活中融入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学校应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懂得感恩,并身体力行。

1.以学校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班会、课外活动等平台给学生提供参与感恩实践的机会。首先,可以在班内设置公益岗位,让学生担任志愿者,如作业管理员、考勤管理员、卫生管理员、节能小卫士、领操员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挑战自己、体验成功,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大家对其他同学的付出和帮助由衷地表示感谢,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风气越来越浓。其次,创办“感恩”手抄报。多以“感恩”作为班级办手抄报和黑板报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对感恩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再次,开展感恩征文、演讲比赛。题材可以是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陌生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等,从班到年级再到学校,层层选拔,最后选出优秀的予以表彰。学生在选取资料、撰写稿件、激情演讲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什么是感恩,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内心的“感恩”情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讲述“感恩”故事、编排“感恩”节目等,从我国古代“羊跪乳,鸦反哺”“卧冰求鲤”“结草衔环,以报恩德”的典故,到身边的一些感恩、知恩、报恩的凡人小事,使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体会到“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传统美德,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2.以家庭为依托,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座谈和集中学习,宣传感恩教育的理念,改变家长的教育误区,使家长明白感恩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并自觉践行感恩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善于以生活事件为依托,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比如让孩子“当家”,从早餐开始,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柴米油盐和家务安排,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真正认识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3.以社区为依托,实现一体联动。学校要利用清明、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孤儿院,为孤儿送温暖;走上街头,清除街头小广告、捡拾垃圾;与贫困地区的孩子手牵手等。这种亲身体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对于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还将感恩理念带进社区,促进了社区乃至全民感恩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教育学生关心父母,通过帮父母做家务、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样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不忘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他人的帮助、亲友的关爱……使之从内心生出感恩的情感,从而成为一名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他人的栋梁之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