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雷建红
摘 要:“顺学而导”是一种相对于“牵学而教”理论的新教学观点,更加适用于提倡“生本教育”的新时代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顺学而导”的方式按照学生内心的所想、所思开展引导,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以“顺学而导”的基本方法作为出发点,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顺学而导”理念开展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顺学而导;教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0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24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要求教师对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必须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同时要做到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将先进理念渗透到教学中,逐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一、从“牵学而教”到“顺学而导”
“牵学而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牵”着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即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均由教师安排。对于某一课程来说,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如何掌握、如何练习等所有环节都由教师安排。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要求开展相关学习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问题,过度的放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保证学生在减负的前提下依然能将所学知识学得更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牵学而教”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适时将“牵学而教”转换为“顺学而导”是新时代教育的途径。
所谓“顺学而导”是指按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通过顺应学生需求及学习思路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学习与创新活动,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殊时间”或“特殊需求下”给予一定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最终攻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难关,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目标。开展“顺学而导”需要注意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特殊时间”,指教师不能时刻都开展引导工作,必须把握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如学习活动开展前、学习活动开展后、遇到困难时、遇到分歧时等。二是“特殊需求”,指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对此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这个过程要突出问题的作用,不断地提问,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路,由现象逐步走向问题的规律和实质。
二、“顺学而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顺学而导”理念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是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师运用“顺学而导”的理念开展相关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个性,鼓励学生在更多自我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一)以巧妙激趣为起点,顺势而导
对于一堂小学数学课来说,教学课堂的开端是最难的。由于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课堂时,精神状态无法很好地集中,对数学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学习。为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前导入一直都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为了尽早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运用“顺学而导”的理念开展教学,通过巧妙激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中。
在巧妙激趣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1.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讲笑话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2.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导入活动,并以此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3.当教师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还应顺势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所想、所乐的背后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
按照上述几种方式开展相关教学,通过巧妙激趣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课堂分歧为支点,研学而导
在开展“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更加灵活地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难免会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分歧,这些分歧有时会比较清晰,谁正确谁错误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有时则显得比较微妙,不同学生的切入点不同,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时,教师应如何处理,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尽快给出判决?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任由其分歧闹大,学生可能会将问题的分歧带到其他层次之上,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产生。直接将分歧答案告诉学生,也不利于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更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按照“顺学而导”的理念开展相关教学,以分歧作为支点引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相互研究、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答案,让学生心服口服。
第一,教师应善于判断学生的分歧点,对于一些答案很容易判断的分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当研究结束后自然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答案后,教师应对分歧的双方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提出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而对于答案错误的同学,教师也应肯定其的探索精神,并以此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应尝试通过转换的方式开展相关引导,分析分歧的焦点问题或围绕问题答案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研究,鼓励学生在更加深入的研讨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当教师指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深入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
第三,对于一些课堂上教师也无法解决的分歧,教师应适当采用一些问题转换的方式将问题放到课下开展相关的研究。有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能连教师都没有见过,面对这样的分歧时,教师可以暂时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问题之上,待课下认真分析并得到答案后再重新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讨活动。
(三)以创新思路为目标,拓学而导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目前教育探讨过程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些“读书机器”,而是通过读书形成的一批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创新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找到学习的方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挖掘创新思路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拓展学习活动。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或者当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规定的相关要求开展学习活动后,教师都必须给学生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然而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生在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各种拓展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形成创新性的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应发现创新的角度,鼓励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当学生成功地达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从更多的途径探讨这一目标的完成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更多便捷的解答或计算方法。比如在讲授一些基本的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同样的一道计算题目,是否可以通过更简单的方式计算出来。再比如当讲授一些选择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题目的正确选项找出来,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应将一些可以创新的问题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创新的目标。由于小学数学学习本身具有抽象性,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某一目标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相互实践、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创新的道路。
第三,当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研究的现状,挖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顺势给学生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第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开展自由的探讨与实践活动,通过自由实践的方式找到一些创新观点,并通过组织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来判断这一观点的准确度。比如有学生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后通过亲自实践的方式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仅仅通过对折, 是无法实现完全重合的”这样一个课本中没有提过的规律。教师可以借此大力赞赏学生的这一创新,并顺势提出“要想让其重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结语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牵学而教”的教学理念,转而按照“顺学而导”理念开展相关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轻松、个性的氛围中开展相关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开展一些学习研究。“顺学而导”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重在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相关心理及求知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特定时期给予一定的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顺学而导”的价值,教师应适时地以巧妙激趣为起点、以课堂分歧为支点、以创新思路为目标,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让他们的思维和情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月娥.顺学而导,构建灵性课堂——以“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8).
[2]劉学飞.注意三要素,顺学而导才能真正顺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9(2).
[3]王华蓉.顺学而导:让课堂充满智趣——“年,月,日”教学实录与分析[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9(Z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