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述银
摘 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课程理念的达成,目标的实现和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学生实践的导向与交流。当前,如何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每一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共同课题。文章就教学实施中面临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新定向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44
一、调整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是普通中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尺度。对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而言,受硬件、师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不能按照现成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进行,而要依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力求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编撰校本课程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注重知识编排体系的连续性,又必须努力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形式,因校制宜,走一条“成功教育”的特色之路,以必修模块为基础,以选修模块为辅助,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多样化的信息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信息气氛。另外,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最广阔的舞台,最终让有兴趣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有机调整教学内容,还体现在灵活组织阶段性教学上。教师可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在落实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将当前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我研修的机会。
信息技术和生活实践是一个紧密结合体,因此要让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单纯靠让他们学习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贴近生活”,精心组织,不断激活课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二、革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及应用者。目前,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探索式等形式,那么在实践上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当前教育界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广大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可尝试以下做法。
(一)设计任务,创设情境
对于任务的选择来说,一定要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其容量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导入时不妨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在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刘备借荆州等,从中找出相关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分析任务,探索研究
在向学生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任务,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完成这些学习任务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之后再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刚开始的阶段,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的方式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文本和多媒体的加工与表达”章节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目标后,可采用分组探索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再让学生围绕主题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展开学习,让他们查阅信息资料,收集各种素材,进行尝试探索,最后再完成作品的制作,从而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三方面的协调和了解。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认知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所以正确认识和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理论,挖掘潜能,不断培养创新素质,使自身拥有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三、开放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因而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便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另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想更好地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还需构建一种新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需要确立新的评价目标,因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标便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目标后,才能对学生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教—学—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观。
(一)作品评价法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数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注重了结果,但却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品评价法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作品,然后教師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的标准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学生进步了,评价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作品的大小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作品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必修模块“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教师可先提供数据,再让学生上交含有文字、图表的分析结果;在“信息的交流与发布”章节,则要求学生用网上邻居、FTP两种方式发布自己的作品,或单独完成,或小组合作,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要大力提倡和鼓励一些有特色、有创新的学生作品;在不同的创作中,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应用技巧,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个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作品制作过程或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说明和解释,根据不同作品,采取灵活、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除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自评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记住评价的主体和对象是自己的学生,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学习,在这个展示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地进行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的学生进行打分,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的高低优劣也将成为自己成绩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测者,也是测试者,二者相得益彰。
(二)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又称学生成长记录表,它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成长记录及作品汇集而成,分为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发展性档案袋和展示学生最佳作品的展示性档案袋两种形式。档案袋评价法最重要的就是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即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一步判断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各种可能性。在传统的评价中,由于学生是评价的客体而长期处于被评价状态。档案袋评定与此迥然不同,档案袋的内容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他人活动过程的结晶和成果积累库,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始资料库。
档案袋评定根据教师使用的不同目的,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视具体的情况,对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类型和方法,另外,也可以因学校、班级和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在这类实践中可采用发展性档案袋,对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学习作品、任务和总结及各类评价、学习的自我反思、自我评定等逐个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要将每个学生的每个章节的作品、评价、课后小结等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入每个学生的档案袋中。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服务器上建立一个文件夹,并以学生姓名或学号命名,只要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他班级复制就可以了,教师只要根据不同人数稍作调整,学生便可以通过FTP、网上邻居访问自己的文件夹,同时将自己的作品、学习内容及评价、课后反思放入相关的章节中。这种档案袋评价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和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不断改善个人的学习。
总之,以上两种方法有其独立性也有其渗透性。教师实现这类考评时,可以在不同时段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渗透使用。但不管怎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一定要重视起来,使自己的评价慢慢地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一个学习过程。任务的完成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留心,多实践,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教学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楊丽.新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教育探索,2001(9).
[2]易增加.开放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中学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J].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宏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