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贾莉萍
摘 要:“科学是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化教育应该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某些数学思维的新型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新的数学问题往往要求人们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找到正确的方法。文章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54
在如今这个对人才要求日益变高的社会中,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那种具有创新意识等数学意识的新型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选用正确的引导式教学方式,让课堂不再是一个只有教师讲,学生说的地方,而是师生研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多种数学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创新意识、直觉意识和发散意识的定义
没有经过仔细的逐步分析,就能迅速抓住整个问题的核心的意识,被称为直觉意识。在现有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和思路,即为创新意识。它们有各自的特点,直觉思维往往更直接,更简单明了,通常是思维上的跳跃,非常具有创造性。发散思维则具有积极、求异、广阔、联想性。所以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事实上,直觉思维比逻辑思维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的思维。因为创造性的东西往往来源于灵感和直觉,而发散思维对于它们有融合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大的发明也是来自发明者一时的灵感。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从而帮助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步形成[2]。
二、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知识,但是无法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本质上要求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一种学习状态。就像学生全都抬头看着黑板并不代表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课,更不代表他们都能够接受这些新知识。对此,使学生拥有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往往更适合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才能有创新。
例如:在“角度”相关的教学中,从一开始教导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认识转变到教导学生角度测量的方法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产生疑问,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找一找生活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同学们又是怎么判断一个角的大小的呢?”针对学生不知道具体方法的情况,最后由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角度的过程,或者用最直观的教具——量角器,为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激发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要想能够进行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所以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对此,教师要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在课堂上要善于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将一些事物变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了解了过程,学生往往会对该部分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习也会更加积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总是停留于理论的教学,而要注重将过程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只有学生自己进行了有效的思考,才能够有所创新。
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倘若只是单纯理论化的教学,和学生讲解三者的概念,仅需要很短的时间,但却不能让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三者的特点和區别。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电脑辅助软件,为学生展示直线、线段、射线。学生能够发现三者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具有两个端点等特点,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展示观察出来,进而拥有自己的思考。
(三)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互相的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双向的交流又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创造的品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多向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团结品质,协助学生的创造。
(四)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任何真理都来自实践,真理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使他们将理论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并加以验证和发展。同时,实践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才能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创新性想法付诸实践,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
三、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提升思维积极性
要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教师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升思维积极性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数学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好奇,保持一颗好奇心可以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
(二)形成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性就是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异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知识内容,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所以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性显得非常重要。具有求异性的思维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从另外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话,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力,拓宽了数学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是具有广阔性的一种思维,不再是原来的狭隘性思维,不再表现出片面性,只知道表象不知道本质,或者只知道一部分不知道另一部分。对此,教师应该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自身思维的狭隘,帮助学生养成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此往复,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题目练习。题目要做到有层次性,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至深。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锻炼的作用,不然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引导式的思维训练,而是诸多认知障碍,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思考和进步。
例如:在学习“面积计算”时,学生经常需要计算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面积。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图形面积计算。稍微加大难度就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或者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六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可以将其分割成两个梯形进行面积计算。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思路,将其分割成四个三角形进行面积计算。甚至还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方法很多,对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督促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锻炼思维的广阔性。
(四)灵活转化,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我们的思想不是固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思想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一个物体联想到另一件事甚至一个人。联想思维是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思维,同时它与发散思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联想思维的本质就是由这到那,由表面到本质。通过对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深度,不再停留在一件事物的表象。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四、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微妙的联系,它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思维方式。它与逻辑思维的按部就班不同,更多的是突发奇想。创新的东西往往经过直觉后又经历不断的验证、推翻、再验证后来完成。
(一)借助多媒体,创造直觉空间
我们拥有的很大一部分认知来源于人本身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观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获取知识的办法。但是课本上的许多图片都是静止的,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结果,而没有将过程展现出来,因而学生会感觉知识抽象。缺乏想象的空间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有障碍,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容易产生疑问,容易造成视觉上的误导。但是多媒体带来的是丰富的内容,并以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不仅改善了课堂的气氛,更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觀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创造环境
实践一直以来都是完成认知的重要一步。任何认知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无一例外。对此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实践运用,即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直觉猜想,可以验证自己的任何疑问,从而巩固固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质疑,这样学生又会进行一轮新的探索,这样的良性循环如果能够进行下去,也会大大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参与度,锻炼他们各方面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三)使用直观教具,提供机会
教学活动的开展一直是以教具为基础的,这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来说非常直观。直观的教具演示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加直接地接受知识,教师展示知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更容易传授知识,学生更容易掌握,学生的直觉思维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利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6):47.
[2]聂卓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14):88.
[责任编辑 张宏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