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时间:2024-05-04

杨志荣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严谨、有条理性且具有实用性的科目,因此,受到较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科目的小学生而言,数字化的呈现方式会让其产生困惑。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分析了目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的好处,并提出一些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20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再加上数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枯燥,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概念,再依照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来调整教学方式,渐渐地在授课中培养好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辅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一)数学课堂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授课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并未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极少提出问题,也没有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导致他们难以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限制了小学生的思想发散。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把小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将很难得到提高。

(二)小学生心理存在依赖

现如今,小学生在数学学习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依赖教师的心理。他们如果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就想着找教师或学习委员解决,而不是自己独自思考解决,这样只会导致小学生缺少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1]。在教学中会涉及米、分米和厘米三者关系的相关内容,部分小学生不清楚它们的转换关系,也不能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来找寻有效的方式加深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显得十分被动,难以培养小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

(三)课堂缺少提问环节或提问环节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提问检验小学生的学习近况,并让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提问的题目上。然而,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并未设置相关的提问环节,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而提问则会耽误教学的进程。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较为枯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科目,所以在学习时难免会觉得困难,导致有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出现畏难心理,并且小學生年纪较小,本身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而在数学学习中,若总是出现一些较难的题目,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部分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长此以往,小学生渐渐排斥数学科目,产生反感心理,从而放弃学习数学。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灌输数学理论知识,也容易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抓不住课堂重点,从而学不好数学知识。

二、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

(一)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实践证明,以不再适应目前的教育局势。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小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放下姿态,以小学生为数学课堂的中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给予小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时讲到重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让小学生针对讨论结果按小组形式依次进行发言。在整个讨论过程里,小学生不但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且能够延伸自身的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性[2]。对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其一定的奖赏和口头表扬,由此也能够激励其他的小学生,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题目主动地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依照小学生的实际状况,策划符合小学生自身特征的教学目标,同时注意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从而不断革新教学目标,为小学生独自思考空间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入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教师还需发掘数学教材中有趣的知识,为小学生创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带入到数学的教学当中。而创建情境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发散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思考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生不能有效地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主动和积极性。另外,还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注重对小学生进行独自思考的锻炼。因此,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3]。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教师就要在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上进行引导和培养,把日常生活的场景融入小学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就能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从而达到独立思考的目的。具体来说,在长方形的表面积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个长方体的纸盒,使其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思考哪些纸盒是长方体的,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然后,教师让小学生把自己所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拿出来,让小学生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把纸盒的长、宽、高用尺子量出来记在本子上。同时,教师引导小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探究这个盒子,并和同学进行讨论,比如一个长方体需要使用多少块纸板,能装多少物体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研究需要用多少块纸板才能做成手中的纸盒。把实际生活里的情景融入数学课上,能让小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就开始思考数学和纸盒之间的关联,把其好奇的心理激发出来,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让小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而通过教师的多方面指导,小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里的纸盒和数字之间的关联,进而能刺激其把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里思考,从而让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课上得到锻炼。还有在认识人民币的课上,教师可以把真正的钱拿出来让小学生观察和探究,可以引导小学生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兑换面额不同的人民币,这样就可以把数学的计算知识通过人民币而融入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小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