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4-05-04

仲述元

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实施,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7-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59

在当前,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目标。那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什么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所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形式之一。在当前新的时期,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善于竞争、富于创造的品质和素质。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和素质,必须要让这些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便是更加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和学习。

第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当前新时期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在正常的情况下,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层面,有许多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不是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的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还是侧重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同时德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思想觉悟的形成,这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他们高尚的思想觉悟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良好土壤”,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又会进一步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逐步形成与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教育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直接的人际关系,它会时时刻刻影响着教师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学生的健康、良好的心理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首先,师生关系和谐的中心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如果没有教师的爱,学生个性特长不仅不能得到发展,反而会受到严重的挫伤。人们常说: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金钥匙”,更是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健康發展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关心。

其次,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便是教师要理解每一位学生,因为理解是前提,不理解学生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一个微笑及肯定和赞许,他们学习得怎样,生活得是否快乐,能否健康成长,都和老师有着极大的关系。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中间,理解他们,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应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

尊重学生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努力做到在学校生活中把学生看作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主体,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学生去做,使学生感到学校是温馨的家,老师是慈祥的母亲,而且决不能用体罚、变相体罚甚至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二)加强对后进生心理的分析并帮助其转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复杂的天地,有的学生心理十分脆弱,有的则具有封闭性,但他们被人理解、尊敬和得到爱的愿望都是相同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一些屡有错误行为的差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大都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很强,他们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在同学眼里无足轻重,回到家里又是父母责备的目光和一连串的唉声叹气。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如果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和老师更多的接触中,对老师就会产生疑惧心理和敌对情绪,从而造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给教师的教育过程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其结果自然是差生更差。有鉴于此,老师有义务、有责任理解差生的心理,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心灵的创伤,激发这一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他们变差为优。

另外,要很好地转化差生,教师还应毫无吝惜地对学生进行赞扬与鼓励,这对那些平时听惯了数落之声的差生而言,教师的一声夸赞无异于滋润干涸心田的甘露,对学生来说是显得非常珍贵了。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他们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差生受到表扬,有“胜利”体验的时候,心境最好,信心最足,老师在祝贺差生的同时再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就会在老师的诱导帮助下,放下差生的包袱,奋起直追,进入优秀生的行列。

(三)帮助学生对人类各种行为有所认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家庭都有很大变化,独生子来自各种家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影响,在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对这些复杂情况如果不了解,而一味地采取一个模式处理多种问题,就容易犯主观性的错误,严重者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后,便会发生逃学、出走的现象。这与老师、家长没有完全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如:我班许凯同学,由于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经常旷课,当我和他讲学习的重要性时,他说:“我们村上孟叔叔小学毕业,连初中都没上,现在是包工头,日子过得好着呢。”对于他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我列举了身边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并讲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一定会被社会淘汰,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许凯同学心态变正了,从此不再逃学。

学生有许多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表现也是各种各样,有的家庭不和,父母吵架,使孩子情绪低落,不服管理,有的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和教育,孩子脾气古怪,不明事理,也有的经常和社会上不良人物来往,开始学坏,我们要具体事宜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分辨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教师还可通过教学活动、宣传板报、问题讨论、体育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综合传播和进一步的普及。另外,教师要培养情感,对学生适时进行行为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讲课时老师的感情要充沛,一节非常优秀的课实际上是教师感情的流露,课堂语言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要求,严肃、活泼、认真,讲究抒发感情。不论是讲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师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在于自己身心的投入,这样把感情把握得恰到好处,自己愿意讲,学生听起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教师与学生心连心的作用。教师要使同学们敢于发言,勇于发言,幽默适当地与讲课内容结合起来,有助于缓解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識。如在教学生自编应用题时,有的同学在下边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这时教师可以提高声音编一道和他的名字有关内容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把注意力集中过来,既不耽误时间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他学生这时候也巴不得瞪大眼睛想让老师再编一道与自己有关内容的题,师生乐融融。

有的放矢的提问和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难易程度而选择回答的对象,难一些的选择成绩较好的回答,容易的留给成绩较差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其心理得到平衡。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回答错的学生给予及时纠正,决不能急躁发火、讽刺、挖苦。

总之,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心理疲劳,还能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广大教师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抓住时机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新学期的开始,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都有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愿望,但往往由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学习刚毅力不强、自觉性较差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欠佳,或在生活纪律方面违反校纪班规而受到老师批评。这些同学往往把新的学期作为新的起点,想改变自己原来的形象,在教师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在这个时候,教师若对学生的教育稍加以引导,就会有一个好的开端,并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有的班级新学期换了新的任课教师,这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新鲜、新奇的感觉,不管过去如何,这次换了新老师一定努力学习的愿望会油然而生,此时老师因势利导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考试前后,学习心理不稳定,此时大多数学生压力很大,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等各方面,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若带着这种情绪复习考时肯定影响正常发挥,成绩也不会理想,教师此时要注意了解、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给学生精心的指导,帮助他们淡化考试后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对待考试的目的和意义,给予他们鼓足勇气和信心的力量。

总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上,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才会结出丰硕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彭贤智.浅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河北教育,2016(1).

[2]姚久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