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4-05-04

王兆辉

摘 要: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同时还影响着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速度,只有保证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我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92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家庭教育属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社会群众已经极为重视对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正在积极努力与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一直是一项极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当中,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家长的综合教育能力,使其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活动期间可以有相应的参考资料进行参照,同时还可以全面培养子女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另外,还可以使家庭教育的着力点变得更加明确,使家长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子女进行各项教育活动。但是在实践引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与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使其能够有效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这样不仅对于其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对于祖国的发展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我国有着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效应用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人员及家长在长时间的家庭教育研究过程当中逐渐发现,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影响因素。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家庭教育观念。当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并没完全转变过来,其在实际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并不重视凸显子女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应用显得过于形式化,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二是家庭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众多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期间大多都会采用谈话型教学模式,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虽然会向子女灌输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却没有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其自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应用成效并不乐观。其三是家庭教学评价模式过于落后。家长在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家庭教育期间,并没有遵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入要求落实现代化教学评价模式,仍然会以主导者而自居,对子女进行单向评价,而对于子女的错误行为会做出严厉的批评教育,这样不仅打击了子女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还极大地降低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分析

(一)革新家庭教育观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期间,其所秉持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家庭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同时还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整体成效。只有保证家庭教育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才能够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的提升。基于这一情况,家长在实际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之前必须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革新。为了能够有效革新家庭教育观念,首先,家长必须要准确有效的认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努力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明确孝道、感恩、友善等文化的核心含义以及具体应用。其次,家长在开展教育活动期间必须要凸显子女在教育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努力探究子女的学习需求。只有结合子女的学习需求,找准切入点,有效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子女在教育活动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力,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成效。最后,家长必须要明确现阶段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子女的核心素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家庭教育方案的制定。例如,家长可以将孝道当成家庭教育的根本,有意识的告知子女为人必须要重孝,这既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成人的基本条件,社会上对于重孝道的人也会给予高度的好评,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以此来保证子女能够有意识地去自主探究孝道的核心含义。

(二)革新家庭教育方法,运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直接決定了子女能否积极主动配合家长的家庭教育活动。为了能够适应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入极为重要。只有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下,才能够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扶助促进作用,同时保证子女参与家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基于这一情况,家长必须要重视多元化家庭教育方法的应用。具体来说,家长首先需要落实趣味教育方法,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子女的兴趣点,与子女进行定期的交流沟通,并要保证自身教育话语的幽默性,降低子女的紧张感。同时还要与子女进行互动游戏活动,使子女在游戏活动当中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含义,并有意识地去遵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行事。其次,需要开展竞赛式教育活动,家庭成员全员参与比赛活动。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子女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家长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家长可以与子女共同制定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的比赛活动方案,规则由双方共同制定,然后进行学习比拼。例如,家长可以与子女以友善这一优良传统文化为基准进行以友善待人的比赛,明确规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得作出过激的行为,要控制自身的情绪,能够做到友善待人,如果违反规定,不论是家长还是子女都要满足对方一个愿望,由双方互相监督。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训练子女以及家长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家庭教育的趣味性,保证子女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保证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作用得以发挥。

(三)革新家庭教育评价模式,激励子女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长对于子女的评价会对子女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子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心理状态。如果家长对子女做出过激或者较为主观的评价,那么子女就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做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行为。可以说,教育评价关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应用计划的成败。基于这一情况,家长在实际工作期间必须要重视对于家庭教育评价模式的优化革新,有效运用激励式教育评价模式。具体来说,家长首先需要积极主动和子女进行交流,了解子女的学习现状,然后结合子女的进步情况、对各类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学习态度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家长自身能够掌握一个标准,从而能够有效衡量出子女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家庭教学模式,这既是对子女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家长自身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需要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身在开展家庭教育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前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证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其次,需要落实双向评价模式。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还要引导子女表述出其对于家长教育行为的评价,这样可以保证家长与子女双方共同进步,这也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互助、民主、共同进步”教育文化。最后,家长必须要落实激励式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要有意识地去探究子女的优势能力,并鼓勵其遵照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来学习各项知识,同时还要鼓励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子女犯错之后,家长应告知其犯错之后总结经验,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可以将所犯的错误当成一种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严禁对子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更不得对子女进行体罚,这样不仅不符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降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作用,同时还会激发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增加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现阶段,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必然发展走向。目前,诸多教育研究学者都在积极努力探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的路径。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已经证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不仅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有着较强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核心素养。但是要想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仅要有相适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支持,同时还要有较为适用的教学方法。另外,激励式教育评价方式也不可或缺。因此,就需要家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家庭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不断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海维亮.浅谈家庭教育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0(2).

[2]潘玉霞.略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20(2).

[4]马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以武都区家庭教育为案例[J].教育革新,2020(8).

[3]陈宗章,尉天骄.“教化”: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