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智慧课堂培养学生的品德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4

摘 要: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现代的教育目标要求,如何通过智慧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要想实现培养学生品德核心素养这个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智慧课堂情景,力求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课堂;品德;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148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要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改革的目标任务中写道:“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情景就是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台下一群学生。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只能依靠教师口头描述。这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效果和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要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展示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有效性、直观性都难以得到体现。所以,如何通过智慧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品德课堂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引导和思维创新能力教育。这也涉及教育的三个维度:认知与道德约束、情感价值观培养和能力训练。具体而言,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交往、道德素养、信息素养、公民素养、文化技能提升以及培养利用和调动技能、态度(包括心理社会资源)以解决复杂需要的能力等具体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如今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运用逐步走进了课堂,我们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努力创设了智慧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培养学生的品德核心素养。

一、为创建交互式的课堂学习情景而设计,培养合作交往能力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交互模式相比,除了能很好地继承传统的师生单线互动交互模式外,还能够拓展多边交互模式,培养学生人际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多方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以《五十六个民族》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的学习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导入课题:“你知道我们国家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吗?说说你知道的民族。”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检测到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搭建好底层平台。

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各民族的服饰、习俗等内容,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民族不同特点创建直观的、可比较的教学情景。学生借助互聯网平台在活动的过程中,讨论的对象不仅是教师或是本小组有限的几个同学,还可以跨界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为学生协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高效、更直接的平台。这样就避免了传统讨论形式中只能小范围讨论,或者整个课堂闹哄哄地到处跑的弊端,建立了更有效的多边讨论、合作交往互动的模式,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二、为创建精准、个性化的学习情景而设计,培养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通过学生自主选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创建精准、个性化的学习情景,能很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创新的欲望。品德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教学主题呈现,每一个主题包含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同一个学习主题下,通过互联网形成的智慧课堂能多方面展示同一学习主题下不同的学习材料,由学生个性化地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达到提升学习主动性、思维创新性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以《圆明园的诉说》为例,外国列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抢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生态的原因,也有民生、经济的原因;既有国内民众的因素,也有国外殖民主义扩张的背景。教师可提供不同方向的探究材料,创建不同的学习情景。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点不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选择的探究方向就不同。允许学生合理选择自身优势的探究点,就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三、为创建具有广阔性、有深度性的学习情景而设计,培养利用和调动技能和态度(包括心理社会资源)以解决复杂需要的能力

在同一个学习主题下,通过互联网形成的智慧课堂能多种形式地展示不同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可以是影音材料,文字材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涵盖的范围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是课堂即时情景,可以是虚拟的过去未来,可以是校外课外乃至国外的场景。教学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梯度的加深。学生针对这些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加工并内化为自身的所得,正是解决复杂能力的培养过程。

还以《圆明园的诉说》为例,只有认识到圆明园精美宏大的建筑群,品类丰富、数量繁多的文物是中国曾经的辉煌,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灭的遗憾和悲愤,进而激发兴趣探究圆明园被毁的历史背景。圆明园作为被湮灭在历史中的辉煌,我们现在无法在现实中重现,但是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进入课堂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的限制,使我们能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圆明园被毁之前的种种壮观景象,为深度教学提供了支持。

在探究造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环节,教师通过提供各种影音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接受和整合资料的过程也是培养利用和调动技能和态度(包括心理社会资源)以解决复杂需要的能力的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

四、为创建持续的探究性的学习情景而设计,实现信息素养、文化技能提升

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围绕着教师的讲、问、练这个指挥棒团团转,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探究的激情早早被扼杀了。一旦习惯了从教师那儿接受“是什么”,学生就再也不会提出那么多的“为什么”了,最终使他们将成为老师的“应声虫”,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成果的展示,靠的是直观展示或幻灯片的展示,这样的展示和学习局限于课堂。而创建持续的探究性的学习情景,倡导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借助智能平台的保存功能,教师的课堂资源、学生课堂探究的成果展示成了学生课后研究也能调用的资源,甚至学生课外探究形成的材料可以在每个学习个体间进行资源共享,使课上课下无缝链接,探究延伸到课外。学生为了调用学习资源,客观上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技能的提升。

五、为基于本班实际,创建个性化、特色化的学习情境而设计,实现扎实育人,提升道德素养

学生生长于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此经验和认知水平往往并不相同,传统课堂上教师很少能有具体的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依据,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水平是怎样的,对教师而言是模糊的概念,教学预设是凭借教师的经验来进行。如今我们能够通过课前和课后实施调查统计,借助计算机迅速得出分析结果,来精确衡量班级学生对某个观点的价值判断是否得到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1)你们认为在生活中应该排队吗?(应该,不应该)(2)如果爸爸或妈妈排队我就排队,如果爸爸妈妈没排队我就不排队了。你认为是(正确的,错误的)

只花了1分钟,我就得到了投票结果。班级55名学生,第一个问题认为应该排队的学生51人占比92.72%,认为不应该的仅4人,占比7.28%。可见,在之前的教育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排队的必要性。第二个调查问题认为正确的学生占到了31人,占比56.36%。我意识到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不排队就破坏排队的规则,而是应该坚持正确的行为。

这节课学完之后进行的小调查,同样的问卷,第一个问题应该的占比达到100%。第二个问题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比例降为0%。可见有了数据的支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以智慧课堂为平台构建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多种训练模式,为培养学生品德核心素养提供支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是品德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英,石静,刘军.基于核心素养的智慧课堂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2).

[2]劉邦奇,李新义,袁婷婷,等.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陈祺娜(1978.10— ),女,汉族,福建泉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品德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