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下农村学校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探究

时间:2024-05-04

摘 要:促进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怎样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呢?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学校;家校共育;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16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161

“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相互补充,互动共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共育是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我仅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家校共育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

(一)家校合作仍未真正达成共识

目前,农村家校合作共育的形式仅限于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教師走出学校去家访。而大部分家长认为开家长会只是到学校报个到,完成这项孩子交代的“任务”,至于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他们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教”的责任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而自己只是承担“养”的责任。这类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只有等孩子出了问题时才会关心过问。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素质太低,不懂教育理论,无力去参与学校教育,从而影响了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农村家长,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也无其他专业技能,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加之现在是双休日,因此,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无人管教或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

(二)家校合作共育落实不到位,阻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目前,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老师走出去”家访、“家长进校”开家长会、让家长在某些协议书上签字和个别交流。可见,农村“家校共育”不仅形式单一,参与程度不高,而且这些活动多数是以了解、通报学生的不良情况为主,从一定层面上也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更别说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管理与决策等高层次、有深度、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则很少,更缺少对这些活动的监督,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措施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1.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要努力实现国家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相融合。因此,学校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努力拓展教育领域和资源,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形式,首先做百姓满意和放心的教育。同时我们学校也要勇于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采取办法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使家校合作共育专业化。选拔出部分优秀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外出学习培训,进行课题研究,获取先进的理念,再通过二次培训,使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同时把家校共育工作做足做细,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研究、单亲家庭教育环境和留守学生分析与研究等纳入这项工作,使工作向深层次拓展。

(二)丰富家校共育形式

1.建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家长监督委员会,其职能是家长进学校、家长进课堂,即让家长走进来,监督教师的一切教育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通过课堂让家长为孩子传授相关的经验知识,比如手把手教如何剪纸,现身书写毛笔字,爱心剪头发等活动,以推动家校共育的取得实效。

2.定期召开“家长—教师”座谈交流会。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和教师代表一道坐下来面对面对当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开展讨论,共商合作教育的良策,以此来契机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了解,促进互动,提高认识,解决教育难题。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多渠道沟通。最大限度利用家校通、创建班级博客等,开辟网上家校合作共育平台,通过开设“校园博客”“家校联系卡”“班主任热线”等方式来架起家校合作共育桥梁。

4.全员培训。本内容强调教师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长处,不仅对学生父母,而且拓展到对学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工作。学校负责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培训指导家长来促进家校合作共育,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等。

5.优秀家长交流家校合作共育的经验。通过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形式,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通过家校互动合作,逐渐使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进而支持学校、帮助学校,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得力助手,从而与学校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谈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实践模式构建[J].学周刊,2019(6).

[2]肖晓锋,刘纪龙.“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发展方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靳宝霞(1978.5— ),女,汉族,甘肃庄浪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