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王充闾
位于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原本是蜀汉先主刘备的祠庙,始建于公元223年。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里面有刘备的惠陵,门楼之上高悬着“汉昭烈庙”四个金字匾额;而为纪念诸葛亮所修建的孔明殿,仅是整个祠庙里的一座建筑。按照中国封建传统的纲常伦理“君为臣纲”的政治逻辑,自当一切以君王为依归,验之以历朝历代的帝王祠庙,更是绝对没有臣子与帝王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现象,否则,便是“大逆不道”。即便是奇功盖世的开国元勋,也只能作为帝王的配祀,屈居一侧,这就是莫大的荣耀与恩典了。唯独成都的武侯祠,独一无二,成了例外。
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先自民间开始,由于诸葛亮影响大,无人不知,有口皆碑,千百年来,当地民众或外来的游客,不管门额上书写什么“汉昭烈庙”,更不顾及什么“君尊臣卑”的封建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属性,众口一词地全都以“武侯祠”称之。最后,习惯成了自然,官方想改也没有办法,也就“顺水推舟”了。这倒有力地证明了“金碑银碑不如民众口碑”这句民谚的真理性。
邹鲁的诗就是从武侯祠与昭烈庙混同在一起这一特异现象中,引发出一个如何看待名位与勋业的普遍性问题,并做出了客观、准确的回答。
诗中的“由来名位输勋业”,提出了一个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问题。古往今来,评说为政者不外三个层面:一是名位,包括职级、地位、名分,亦即所谓“功名”,这应属于浅表层次;二是勋业,泛指勋劳、功业、建树、奉献,这就深入一层了;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功业、贡献之外,评价历史人物,还要看其人的思想、品格、德行、风范,这就进入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的深层次。就诸葛武侯来说,尽管名位居于刘备之下,但由于他同时占据了后面两点,特别是忠于国家、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获得了千秋万世人民的崇高敬仰与衷心爱戴。这样,“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就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成为必然的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