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速写对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时间:2024-05-04

摘 要:美术鉴赏程序,包括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也就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作品如何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个作品吗?”从这些步骤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术欣赏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从而决定了美术欣赏的学习和其他學科一样,具有探寻规律的理性过程。所以,在美术欣赏的环节中,尊重和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增长,提升学生美术欣赏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欣赏;图像;速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14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3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见,低年段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由于各自经验的不同,对美术作品也产生了不同的主观看法。尤其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凭感觉衍生喜恶的模糊本能的欣赏方式,仅会用“好看”与“不好看”“像”与“不像”等词汇呈现的表达方式。种种美术课堂现象,反映出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能力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而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教师必须尊重和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增长,并通过分析指正速写作品,提升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美术欣赏素养。

一、美术欣赏环节存在的问题

欣赏教学都是整个美术课堂的核心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体验、了解和感悟,自主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思考和分析,通过这样的视知觉体验的思维转换过程,形成个人对美术作品认识水平上的思维重构。在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在多次公开课、比赛课的观摩学习中,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导学”状况比比皆是,如“随问随答”型——在一些美术与自然或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课题中,教师用PPT打出大量花草虫鱼、春夏秋冬的图像,围绕着“美不美?”“喜欢吗?”“谁比较大?”“以什么颜色为主?”等学生早已经知晓的问题,全班哗啦啦齐举小手;“问而不答”型——学生发现图像视觉冲击平淡无法引发质疑动力,或以自身经验没有认可的共鸣,便会感觉自己没有举手的必要;“人文美术”型——借助美术文字评论或教参资料等文本资源,照本宣科的介绍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文化背景、画家生平等,用填鸭教学代替学生的主体视觉直观感知;“生拉硬拽”型——直接看图,指导又不得法,引导学生认识艺术要素特征,并表达感受,教师心目中已有的标准答案,在纠正诱导中忽视学生表达的个性感受,一心想尽快借助学生之口说出单一的答案,草草带过。

诸如此类问题显然对低年级学生改善经验、提升审美、转化感受的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作用。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学生审美认知水平的不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和教学方法的不成熟等因素,有意无意地更在乎对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预设和控制性,往往导致此类教学行为制约学生的主体探究以及个性表达。因此,低效的、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方式,成为达成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瓶颈问题。

二、速写对美术欣赏课的作用

很多学生处于6-7岁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可以画出非常动人的速写作品,用笔简练肯定,画面安排张弛有序,画面感很强,感受细腻,细节的描绘深入具体而有变化。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学生画速写完全是凭着直觉来画的,并且他们不会太顾及比例是否准确,结构是否合理,但他们又很注重细节和特征,用很肯定的方式,把他们的直觉感受表达出来。学生速写,更注意的是画成一个有情节的画面,所以他们作画的时候,会根据画面的需要更自由地安排人物的造型,可以拉长,可以缩短,没有被实际的客观物象束缚,他们的画更自由,更主动,也更有感受。在他们的画面中,有的地方不厌其烦耐心刻画,有的地方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具有非常强的节奏韵律感、画面感,不概括不空洞。然而,学生这些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天真、生动、稚拙、有趣,形式感强的速写作品,往往被成人的“像不像”“美不美”的审美经验占据学生的评价视域。受此影响,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偏好“写实”“唯美”的特征,使其无力摆脱记忆里闪现固化的图形迹象。这种忽视低年级学生的感受体验心理的欣赏方法,制约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

因此,在美术欣赏的环节中,基于学生主体的视知觉体验,教师必须尊重和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增长,通过鉴赏速写作品,提升小学中低年级美术欣赏素养。同时,希望此研究能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2]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邹奋利(1975.12— ),女,汉族,广东梅县人,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