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古诗词教学无论是背诵数量,还是内容编排,甚至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广大的教师都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0-012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0.118
一、强调“朗读”的作用
大声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篇诗歌的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自然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其中,體会到作者所想要抒发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强调生字词以及重点字词,让学生读会、读准。比如在《早发白帝城》这篇古诗的讲授过程中,读题目时,教师就要强调节奏。“早发”读完之后要停顿一下,因为“白帝城”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名词。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四三”节奏,即“朝辞白帝”读完之后要停顿一下,再读“彩云间”,下句同此。因为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所以在朗读的要注意它的节奏,诗歌是具有韵律美的,这点,教师要强调到位。
与此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不容懈怠的,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不仅要字也得好,朗诵也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处于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状态。
二、注重强调诗歌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基石,是营造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因子。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对每一个意象都进行分析并联想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我们熟知的“明月”代表“相思”,“梧桐”代表“凄清”,“东风”代表“春天”等。所以,对学生“意象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学生通过学习意象的独特性,首先在他们意识中就形成了对此意象的印象,从而在给他们讲解意境时,便可以事半功倍。如在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讲授过程中,分别对意象进行剖析:“枯藤”显示出一派枯黄之景;“老树”的“老”字很明显地表明了树不再葱茏;“昏鸦”指出连动物的姿态都如此惫懒;“小桥流水人家”,乍一看,是很祥和的景色,此句需结合上下文来考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是一派萧索荒凉之景。当然,在这篇散曲讲授之前,教师需要先给学生分清楚“诗”“词”“曲”的区别。梳理全曲,一共用了十八个字,却写出了十一种意象。而我们在梳理意象的过程中,此曲的意境自然就能被学生感悟到。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价值观的指引
韩愈的《师说》中有句名言,至今我们都朗朗上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被放置于首要位置,也是教师最核心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育,首先要“德育”。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引路人”,是学生正确情感指向的引路人,是学生合理人生观形成的引路人,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从小进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作用,可以说,比初高中语文教师更重要。这点体现在古诗词中也尤为明显。
古诗词是古人情感诉求的表达,是古人思想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往往在面对美景或是要事时,都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情,此时发现,再多的语言、再充沛的感情,都只需要用古诗词中的只言片语便可凝练概括。此时,我们与古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且发现,短短几句古诗词的表达能力,超过了世间万事万物。我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时,会不自觉地吟咏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在依依不舍地与友人告别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在经历重重困难后终于理清了思路,此时最想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们在讲授古诗词时要利用“情感共鸣”架起学生与古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样可在学生情感的正向培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合理地设置情境。如今的教学条件非常好,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方式多样化,想要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不难,只是需要教师多花费一些心思。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江南美景的图片或者视频,结合江南舒缓悠扬的音乐,让没有去过江南的学生也可以对江南美景形象可感。这样他们在与作者对话时便拉近了距离。而作者写《忆江南》的目的何在?这就是本文讲授的目的所在,也是学生情感指引的方向所在。结合白居易的遭遇,教师应将作者通过本词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诗的同时,不仅可以学会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还懂得了要重情,要对美好事物怀有眷恋,要热爱生活等情感诉求。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价值观形成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博观约取,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育、审美导向、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培东.美术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初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
[2]李宗乐,陈实,邱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刘娇(1983.12— ),女,汉族,山东嘉祥人,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