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于茂林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内驱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引入游戏环节,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在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5-00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5.031
有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就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火种的播种者,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所教的课程受到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不费力,容易接受。所有教师都知道,要从兴趣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
一、情感激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常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巧设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思维,还能够刺激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8的分成”的时候,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结组,找出8个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自由结成小组有多少种方法,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掌握起相关知识来特别容易。
二、增强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总是害怕出现问题,不敢参与或者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特别是对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要予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正方体面积”时,我找来几个相同的正方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拼在一起,数数一共有多少个面。这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的方法,我都一一鼓励他们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学生的天职。数学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这样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内心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學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我用纸片写上数字,选出班里的一部分学生扮演数字,再选出几个学生扮演小数点,这样这些数字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比赛,答对的学生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答错的学生减去一朵小红花。因为学生都想为自己所在的组加分,所以在做这个游戏时特别积极主动。也因为由人表现数字,由人扮演小数点,数移动起来特别直观,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再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将班里的男女生各分成一组,组织了一个计算接力游戏。在活动上男生给女生出题目,女生给男生出题目,最后看哪一组所得的分数高,哪一组做错题的学生少。虽然只是将教学方法做一个小小的转变,但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与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所以,适时地创设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动起来的机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找来黏土,然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把黏土做成一个长方体。我和学生一起量出长方体的宽、高。量好数字以后,我请几个学生作为代表到前面配合我把做好的长方体分成一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后数小正体的个数,结果正好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之积。像这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动手操作的乐趣,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以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奠基阶段,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需求,从兴趣着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平先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5).
[2] 罗进清.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中),2011(7).
[3] 徐燕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 杨赛芳.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