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英
摘 要:现代教学提倡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引领学生质疑问难,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设氛围;分层要求;创设矛盾;敢“问” 能“问”;善“问” 乐“问” 会“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5-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5.045
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究创新的基础。教育家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却须无疑,至此方为长进。”“问题”是开启探究之门的钥匙,质疑问难是获取结论的途径。现代教学提倡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问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引领学生质疑问难,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进而提升其探究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思维得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氛围。当学生质疑问难时,能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认可,肯定和恰到好处的点拨,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发表看法、提出问题的机会。多鼓励和激发其学习热情,树立“问”的信心,使其有疑敢“问”。
二、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能“问”
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期提出不同“问”的要求,让他们能提出问题。低年级主要训练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提出最基础的简单问题:比如某个量或某个算式代表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等等。而到了中高年级,则要求学生能思考前因后果,多角度地理解分析后提出更深层的问题。“问”的训练,不仅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同一班级的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好,思维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做示范,做引领。对思维不太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或胆小怕羞的学生,应多鼓励,多给他们创造问的机会,或设计填空式训练题,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由“敢问”到“能问”。只要“问”的情境创设好,学生“问”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三、创设矛盾,诱导学生善“问”
(一)善“问”,要乐“问”,会“问”
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矛盾,培养学生“问”的主动性,诱导学生乐“问”。例如:在初步学习了分数后,可让学生拿出自备线绳,折出它的1/2后,同桌互比、小组成员互比、班级任选几人再比。这时有学生发现问题了:“大家都折出了线绳的1/2,为什么长短会不一样呢?”这可以说问到了关键,接下来再让学生将各自的线绳拉直比较。通过这一比较,学生明白了矛盾产生的原因,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切身体会到单位“1”不相等,其1/2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探讨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乐于去“问”。
(二)在乐“问”的基础上会“问”
1.从课题中找问题。如:看到“体积与容积”这一课题,可以提出“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体积与容积有联系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等问题。
2.从基本的知识点提问。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有关几倍关系的问题时,可引导这样提问:为什么“求6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而“求6是3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呢?
3.根据算式找问题。如:针对算式:“80-66=?”可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提出问题:(1)被减数是80,减数是66,差是多少?(2)66比80少多少?(3)80比66多多少?(4)比80少66的数是多少?(5)甲数是80,比乙数多66,乙数是多少?(6)已知两个数的和是80,一个数是66,另一个数是多少?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思考、探讨、争论,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这样训练,会给学生新颖感,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性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
4.从原因上找问题。如:把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拼法,拼成圖像的周长与面积分别是多少?可先让学生动手拼,拼完后让学生将不同的拼法展示给大家,并求出拼成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时学生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拼成不同图形后周长发生变化而面积不变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5.从方法上找问题。如:简算3.27×9.9,有如下不同方法:A. 3.27×9.9=3.27×(9+0.9)=3.27×9+3.27×0.9。B. 3.27×9.9=3.27×(10-0.1)=3.27×10-3.27×0.1 。C. 3.27×9.9=3.27×9×1.1 。D. 3.27×9.9=(3+0.2+0.07)×9.9=3×9.9+0.2×9.9+0.07×9.9 。针对多种不同方法,学生们提出了问题:这些方法所用定律、性质或法则都相同吗?如果不同,区别在哪里?
6.从结论中找问题。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中,为什么要用“只”字,有“只”字和没“只”字的区别在哪里?少了这个“只”字行吗?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概念进行了一步步深入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的质量,做到以问促思,需常抓不懈。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多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把“问”贯串于数学学习全过程,使学生乐于并善于针对自己的疑惑去“问”,去“思”,使其在学习中体会到“问”的快乐,“思”的成就,从而逐步提升其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先进.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浅谈课堂教学要切实抓好的几个转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2] 卢逢泾.以问促思,提高练习有效性——例谈小学数学练习中提问设计的策略[J].家教世界,201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