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换个角度读小说

时间:2024-05-04

申文魁

摘 要:对于小说的文本内容,学生虽然大致都能读懂,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内容表面,在长期小说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采用知识讲述型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从文本入手,然后分析,再到总结,这样的教学没有顾及到文本的特点,学生学得也很枯燥,要提升小说教学效果,可以把握几个关键的“突破点”,也可以多来找几个原因,或者将事件与学生现象进行对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

关键词:小说;文本;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3-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3.078

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我们往往从分析小说的结构入手,然后再去剖析小说当中的主人公形象,总结小说的社会意义,教师似乎什么都给学生讲了,但是在教学反馈时,学生所表达出来的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大多是对教师讲述内容的重复,这样的教学方式,小说无形当中被肢解成了若干不相关的部分,学生虽然在听,但是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学生学习到的只是那些简单的、表面性的内容,而且这样的教学,时间久了,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小说文本。

一、找准“冲突点”,加深理解

小说当中所表述的内容是作者对于社会现象或者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表达又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来“代言”,要让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成功地为自己“代言”,就需要将主人公放置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这个环境必然是充满冲突的环境,只有在小说所描述的环境当中,才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意义,也只有这样,环境才能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在阅读小说时,学生能抓住文本当中的“冲突点”,并去一探究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入下去。因此,在教学时,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写作背景,或者将小说文本内容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阅读要求也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之后,也就会不自觉地去让自己的阅读更加深入。因此在阅读小说时,如果抓住了“冲突点”实际也就找到了一个深入理解的突破口。

引导学生找准“突破点”,当然不能一味局限于文本当时的情况,引领学生感悟、积累、实践、运用,才能实现紧凑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来看一看如果小说当中所描述的事情换一种环境,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又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其实这种做法也是训练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是要防止学生牵强附会式的理解与引申。

二、把握“原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事出必有因,有些时候在教学时,学生读过文本之后往往是一头雾水,读过之后没有什么感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书时没有目的,而要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文本记述了什么,或者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能引导学生去进行阅读,但是此类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般通过简单的阅读就可以解答,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最好就是提出一些能让学生思考的、开放性的问题。诸如在读的过程中讓学生去找一找文本当中所记录的事件的“原因”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让学生找“原因”,并不是要让学生去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隐藏于其中的意义,也就是作者写作的意义,这就需要学生去认真思考。

例如,在教学《台阶》时,由于文本当中所记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学生读完之后似乎没有什么感觉,为了将朗读引向深入,教师便可以问学生在课文当中记述了与“台阶”相关的哪些事情,而学生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去认真地读。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台阶”,这一个问题就要比上一个问题要难了,而学生要回答,就必须认真去体会蕴涵在文本当中的父子之情了。

要找准文本当中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去研读,把握要到位,诸如一些文本当中,所记录的事情有多件,如果让学生一件件地去找原因,文本无形当中就会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此如果文本当中有诸多的事情时,应当适当地进行取舍或者综合,找到提纲挈领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感知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感悟升华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三、对比“自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在阅读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当中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实际相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比如,在教学《项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丢了借别人的东西会怎么处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回答问题,然后教师接着问为什么玛蒂尔德不去与自己的朋友协商处理这件事情,这时学生便给出了许多答案,教师没有做评价,只是让学生先去读一读文本,然后再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学生也就能理解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也更让学生感受到玛蒂尔德的可悲与可怜了。与“自我”进行对比,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文本当中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巨大的反差,反差越大,学生的兴趣也就会越大。

在教学小说时,不能让学生只图热闹,只是知道了文本当中所记述的故事,更应当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实现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如果只是依赖于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在教学小说时,我们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突破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参考文献:

[1] 梁茂芬.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 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