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评价“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

时间:2024-05-04

赵长英

摘 要:评价一堂“学案导学”的语文课要看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师能否大胆个性化处理学案。“学案导学”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了表演舞台。

关键词:学案导学;评价;主动参与;探究;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2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135

近几年我校随着“学案导学模式”的全面开展,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运用“导学案”灵活进行教学。通过走进课堂听取老师们的“学案导学”课,组织参加“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老师们在这五年多的“学案导学模式”下已经真正领会了“学案导学”的核心。那么,如何评价一堂“学案导学”的语文课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要衡量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启发式教学,摒弃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练就能力,发挥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投入学习的时间多少。

例如,我们在听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秋天》这首诗歌时,“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句。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学基本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学生能从古人描写秋天的诗词句中,感受秋天,体会到了秋天。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中展现出的三幅图画,让程度好的表演读,让程度差的大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教师巡视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课文朗读中,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朗读中能体会到三幅画面时,再让学生对照画面展开想象,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可以选择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也可以选择用彩色的画笔来描摹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这样的学案设计既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又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既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整堂語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教师在课前对“导学案”的精心设计,我们能观察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所以,一堂好的课文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舍得放弃教师的“主角”地位,让学生忙碌起来,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在这样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要考察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导学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

比如,在听取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皇帝的新装》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来完成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阅读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接着老师采用了让学生大胆复述课文故事情节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的学生以新装为主线复述,有的学生以皇帝为主线复述,有的学生以骗子为主线复述……课堂上学生表现得很活跃,可以看得出来学生通过阅读,还进行了筛选、梳理、归纳等。后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读后听后的疑问,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全文的线索到底是什么?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皇帝还未评价骗子织的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等等。针对这么多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抢先解疑”环节,让学生来解答疑问。学生的解答表述清楚,声音宏亮,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三、要凸显课堂上教师能否大胆个性化处理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所用的导学案是经备课组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针对同一年级全部学生编写的,但各个班级的学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大家”的风范,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来处理,确实有疑惑的问题老师来讲解引导,使课堂结构游刃有余。

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处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的阅读课文《组歌》时,就很巧妙。在课堂上首先是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来疏解疑难字词,接着针对《浪之歌》《雨之歌》中的美点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从读中学会品,从品中学会赏,从赏中学会写。让学生体会到: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最后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是拓展阅读: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重点点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人说“学案导学”课,就如同是导游带着游客在旅游,其实教师扮演的就是“导游”的角色,学生就是“游客”,也许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不会吸引游客,但导游要有激情来点燃游客发现美的点。前面的阅读课文《组歌》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当好了这个“导游”。

总之,在评价一堂“学案导学”语文课时,不仅要侧重于评价教师“教”的如何,更要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慧娟,钱丽欣.未来的课堂:解放人的自主性与个性——关于“十年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J].人民教育,2011(24):34-36.

[2] 程红兵.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J].中小学管理,2011(10):23-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