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赵阳+牛泽群
和请来的农技专家唠了大半宿,于虎元又起了个大早接受记者采访。这个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一谈起蘑菇就忘掉了疲惫。
艰苦创业,他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于虎元,个子高大、面容憨厚、性情爽朗,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如其名,有一股“虎劲儿”。他敢想敢干,打过工,开过商店,在炼铁厂跑过销售,又经营起一家碎石厂,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于虎元并没有满足于自家的富裕,一直关注着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在他的家乡——占据全县财税收入“半壁江山”的朝阳县大庙镇,农民收入大相径庭:有矿产资源的3个村子富得流油,其他村子只能靠着人均不到二亩的薄田望天吃饭。怎样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带领乡亲们都富起来,是于虎元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2002年,县里在大庙镇推广食用菌栽培项目。于虎元眼前一亮:結合自己对农产品市场的长期关注,他认定食用菌栽培是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适合乡亲们脱贫致富。于虎元不顾妻子的反对,果断关掉生意正红火的碎石厂,率先承包了20亩土地建起了大棚。
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平菇……市面上能见到的蘑菇,于虎元都试过,一天到晚长在大棚里。头两年,也算是顺风顺水,2003年年底一算账,赚了二十多万元。2004年,他在一个从内蒙古宁城来的“能人”的指导下,搞起了据说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反季滑子蘑。没想到,自己的这次决策,一下子把以前挣的钱赔了个精光——不同于内蒙古宁城常年凉爽的气温,辽宁朝阳县夏季温度很高,菌种退菌绝收,四五十万元打了水漂。“能人”不辞而别,妻子多次抱怨,于虎元却说:“这回赔了不白赔,赔出了经验,让咱知道了啥路走得通、啥路走不通,以后大伙儿种蘑菇都能避开这个风险。我吃亏了,大伙儿就都不吃亏了。”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失败,让于虎元更加重视科技的重要性。他跑沈阳、去锦州,到处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最终选定污染率低、技术相对容易掌握的平菇作为重点栽培对象,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老百姓搞新作物,一怕投入大,二怕技术难。于虎元一边搞生产,一边搞科研,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研发成功“食用菌防污染剂”和“食用菌培养基专用增效剂”,并获得国家专利。“食用菌防污染剂”能够有效防止菌种污染,提高产量;“食用菌培养基专用增效剂”能够替代辅料使用,省去了繁杂的辅料配比环节,同时还降低了投入成本。2014年,于虎元研发的“双孢菇液体菌种制作实用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目前,他的产品和技术不仅在当地2000余亩食用菌保护地使用,还推广到全省及内蒙古等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富民食用菌合作社生产基地也成为朝阳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食用菌生产示范区。
无私奉献,他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路”
带领大伙儿一起脱贫致富,是于虎元一直以来的梦想。2007年,他发起成立朝阳市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富民食用菌合作社,入社农户从最开始的7家,很快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一直到现在的400多家。合作社实行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分红机制,大伙儿“抱团取暖”,齐心共奔富裕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母猪胖,猪羔子个个肥”。
村民王某加入合作社时间不长,于虎元就发现了她的缺点:技术不成熟,干活儿还不细心。有几次,于虎元恨不得扯着耳朵叮嘱她注意技术细节,她还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2015年,她为自己的粗枝大叶付出了代价:菌棚内菌包大面积污染,面临绝收。王某急得满嘴起大泡,含着眼泪去找于虎元求助。
她急,于虎元比她更急。原来,除了王某家,还有两家的菌棚也出现了菌包大面积污染的情况,每户的经济损失都在2万元以上,刚刚走上脱贫之路的三家人面临着一夜返贫的境况。于虎元当机立断,为他们无偿提供菌种,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培养原料、制作菌苗,又派出十几个工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帮他们翻建了食用菌大棚。又一个生产季过去了,这三家的每个大棚都赚了两万多元,而于虎元连工带料搭进去近10万元。于虎元的无私奉献,让这三家人非常感动。他们逢人便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老于!”
作为富民食用菌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于虎元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党支部的根本任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于虎元建立了党员帮带贫困户制度,组织合作社里的9名党员与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子,在技术、销路等方面提供帮助。在生产淡季,于虎元组织贫困户去山里采野生蘑菇,由他统购统销。目前,这些贫困户经营良好,收入稳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诗句,正是对于虎元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深爱着自己的乡亲,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朝阳市被誉为“地球上第一只鸟起飞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在为合作社生产的平菇注册商标时,于虎元取了一个饱含深意的名字——“古果”。他希望在“古生物化石宝库”朝阳,富裕的果实挂满枝头。2008年,“古果”牌平菇作为“辽宁省名牌农产品”,走进了北京奥运村的餐厅,成为朝阳市唯一的一个“供奥产品”。
心系桑梓,他为村里修了一条“爱心路”
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是于虎元矢志不渝的追求。多年来,他捐资助学、扶贫慰老,爱心义举不胜枚举。2016年,他个人出资,为家乡鞠杖子村的西北沟组修了一条两公里长的“爱心路”。
多年来,西北沟组出村的道路就是一条河道,稍微宽点的车进不去,下点雨就出不了村。修路需要将原来的道路拓宽取直,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道路两侧村民的个人利益。伐几棵树、占几垄地,都有村民不乐意。而与此同时,于虎元的合作社也需要投入资金维持发展。
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于虎元都下定决心把路修成。缺少资金,他就精打细算,千方百计从合作社里挤;有村民阻挠施工,他就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做工作。在取得全体村民的一致支持后,于虎元东奔西走,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到正式施工,他全程参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从修护岸坝、拓宽河道到铺设路基,他和技术员、施工方一起摸爬滚打。历经近半年的努力,一条两公里长的柏油路竣工通车,100多户村民正式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上学、运输农产品等诸多困难,有力地推动了西北沟组的经济发展。
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于虎元到县里的林业、农业、畜牧等多个涉农部门进行调研,对如何发展农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有了更长远的思考。他对记者发出邀请:“过几年你再来看,我们这里肯定会大变样!”
【感言】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最大的压力就是怕乡亲们跟着我挣不着钱。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也要做一个永不忘本的农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