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时间:2024-05-04

李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生活化,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9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化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三、利用游戏、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把课堂设置成玩具超市,给学生平时喜欢的玩具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两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玩具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搞活了课堂气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计算方法,这时教师问学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 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 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 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就能在创造中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堂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一种模拟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体验,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用”数学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请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绘制成统计表,并提出有关的问题:如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4000元左右的电脑,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鑫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 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86.

[2] 薛素卿.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3(11):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