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理解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4

孙洪波

中学教学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考虑怎样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提高创造力。理解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理解能力,另一个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首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基本概念

俗话说“先入为主”,学生只有对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才会上升到准确应用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述,针对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时,可采用“逐字讲述法”。先定义“直线运动”,再定义“加速”。再定义“匀”。同样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也可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还能自觉的进行对比,准确理解概念。还可采用类比的讲授方法。例如:电场中,电势是最难讲授和理解的概念,如果把电势同电场强度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就会对电势的定义以及定义式中各量的意义达到准确的理解。有些概念的讲授可利用“逐层推导法”,例如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这个概念,就可通过一定不是直线运动,是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这三层关系的推导论证中,清晰无误的阐明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使学生能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总之,基本概念的讲述一定要做到“稳、准、狠”,不要怕浪费时间,更不能轻视,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打下好的基础。

二、基本规律

物理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理论科学,所以物理知识中充满了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如同有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但如果只是强调死记硬背这些规律。往往会事倍功半。例如:对于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如果把它做为定律直接讲给学生,并要求记忆,当时学生可以做到记忆并应用。但当课程进行到电磁场的时候,学生就可能想不起来了。因此,对这一规律可采用类比法,将电场同重力场相类比。由于学生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是烂熟于心的,这样学生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就可准确无误的理解并灵活应用了。

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中,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固然重要,但这些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及时总结、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一是采用归纳法,例如:力学部分,第一章的力,第二章的运动,第三章的牛顿运动定律,这三者的关系是力学的根本。运动是现象,力的分析是实质,牛顿运动定律是连接二者的纽带,这是第一层的关系。第二层关系是学习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之后,三者的关系就又上升到了能量分析这一高度。这样总结和归纳会为学生理解力学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解题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在如何应用基础知识解题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效掌握规律,更好地应用规律。在面对一道题进行题意分析时,学生往往重视题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是多少。然后去套用公式,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审题上。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分析题意,针对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采用逐词逐句分析法。例如:“刚好能通过最高点”的含义是到最高点。“刚刚离开滑轮”中“刚刚”的意思是铁链末端与滑轮顶端平齐等等。在刚接触此类问题时应以教师启发讲解为主,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还可采用逐图分析,这是解物理题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例如:受力图示,速度、位移图示等,在运动学中经常使用图来分析问题。非常直观。通过教学逐渐可以达到,学生自己很容易就从图中直接找到各已知量的关系,促使学生从中发掘隐含条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养成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从以上两方面着手,多注意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学会如何思维,提高创造力,使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