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桂奇
报刊上,经常见到“正中××下怀”的用例。如:
(1)妈妈见有稀客,又是外国人,即刻下厨煮饭:“没有准备,请别见怪,只有新米。”正中我下怀,当下正是稻谷收获的季节,米最新鲜。(《人都是羡慕得不到的东西》,《今晚报》2020年11月6日14版)
(2)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教师下怀的,教师便积极回应;反之,则不予理睬,推说“由于时间关系”。(《“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语文学习》2008年第4期54页)
笔者以为,上述“正中××下怀”的用法,看似成语“正中下怀”的活用,实则均为误用。
据《汉语大词典》(缩印本,130页)可知,“下”的本义是“位置在低处”,后引申为“身份、地位低”,进而又引申为“对尊长表示谦逊的词”;故而,“下怀”便本为“谦辞”,指“自己的心意”(同上,141页),如“欣忭之至,徒切下怀”(宋苏轼《贺孙枢密启》)、“(末)路途辛苦,诸公,寻宿歇如何?(净)正合下怀”(明邵璨《香囊记?投宿》)等。与此相应,“正中下懷”便是“正合自己的心意”(同上,2864页)之义,例如:
(3)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4)冯贵堂一听,弯下腰哈哈笑了,说:“好,正中下怀!”(梁斌《播火记》四九)
以上两例中的“正中下怀”,或为“我”之所想,或为“我”之所说,“下”即当事人“我(自己)”,“下怀”即“我(自己)的心意”,均与传统释义相合。此可谓“正中下怀”的“标准”用法。
除这种“标准”用法,还有下面这种“变异”用法:
(5)(行者真空)见师父提了去,正中下怀,好不自由自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6)彩云本在那里为难这事,听了这些话正中下怀。(《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这两例分别引自《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说它们为“变异”用法,是因为例中的“下”依次指“行者真空”和“彩云”;由于作者的叙述视角为第三人称,故此中的“下”解作“他/她”似比释作“我(自己)”更为妥帖。退言之,即便将“下”释为“自己”,句中的“下”及“下怀”也都没有了传统释义中的“谦逊”之味,最多只能算是“作者代他人(文中人物)谦虚”。考虑到这种“代人谦虚”的用法,已见于诸多权威辞书,故而,我们应承认它的合法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代人谦虚”毕竟有“越位”之嫌,似并不符合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因此,便有人易“下”为“其”或置“下”而不顾——改“下怀”为“其怀”或“心怀”,以消解这种别扭。例如:
(7)孝公闻“伯术”二字,正中其怀。(蔡东藩《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
(8)宝玉听了,正中心怀,便让他二人去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此两例分别引自《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和《汉语成语大词典》,其合法性也不用怀疑;这,可谓“正中下怀”的活用了!
以上,我们依据辞书用例,对“正中下怀”的三种用法做了一个简单梳理。明确了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之后,前引报刊用例之误也就不言而喻了:(1)中“正中我下怀”,“我”与“下”显然叠床架屋,应删除“我”。(2)中“正中教师下怀”之“下怀”,如按“标准”用法视为“谦辞”,释作“我(自己)的心意”,则与前面的“教师”明显矛盾;如按“变异”用法视为“代人谦虚”,释作“他(她)的心意”,则又与“教师”形成重叠。因此,应改作“正中其怀”——若要加上“教师”,可改“下怀”为“心怀”。
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凡“正中××下怀”这样的用法,均无一例外属于误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