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邓稼先:听风的人沉睡了

时间:2024-05-04

陈清焰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其父邓以蛰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35年到1940年春,邓稼先先后在北京的志成中学和崇德中学学习。读书求学期间,他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好友杨振宁。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26岁时,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刚取得博士学位9天的邓稼先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毅然决然地奔回一穷二白的中国……之后,他的英雄事迹已被无数人知晓,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书写他沉默而伟大的一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无私与奉献。抛开这些伟大的事迹与光环,我更想记叙一个平凡的邓稼先,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邓稼先。

少而有怀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铁砚山房”。铁砚山房是邓家的祖宅,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邓家的先祖,即邓稼先的六世祖爷邓石如,他被推崇为清代书法、篆刻第一大家,闻名四海,因而宫廷赠予他一套宅院,这便是铁砚山房的由来。1924年,军阀混战下的中国风雨飘摇,邓稼先在铁砚山房度过了他的摇篮时期。

邓稼先出生8个月后,邓家搬迁到了北京。出生于书香世家,邓稼先三四岁时就认识了很多字,能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学习之外,邓稼先常常跑出家门,抖空竹、放风筝、荡秋千、弹球等,在游戏里淋漓尽致地发挥孩童的天性。5岁时,他考入北平武定侯小学。在学校里,他功课领先、待人有礼,深得老师与同学的喜爱。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期间,受到好友杨振宁的影响,对物理与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攻陷北平,还是初中生的邓稼先,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何谓“国恨家仇”。当时日本宪兵队驻扎在府右街,中国人路过时必须要鞠躬。还在读初二的邓稼先宁愿绕很远的路去上学,也不愿给日本人行礼。湖北汉口陷落之后,日军给市民与学生分发小太阳旗,强迫他们一同庆贺。邓稼先站在人群中,气愤不已,撕碎了旗子并把它踩在脚下。事后,为了躲避迫害,邓稼先很快离开了北平,去重庆投靠四叔邓季宣。临行时,仍在病中的父亲邓以蛰交代他:“稼儿,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祖国有用!”

带着父亲的殷殷嘱咐,邓稼先在江津就读了一年,在敌機的轰鸣声中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的学习条件艰苦,宿舍楼的茅草顶无法遮风挡雨。教室用铁板搭建,里面没有桌子,每当大雨倾盆,雨点打在铁板上,灌入耳中的只有如重锤击打般的声音,根本听不见老师讲课。“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当时联大的校歌,邓稼先和所有师生一样,紧紧咬着牙,唱着歌,发奋忘我地工作与学习。但艰苦的远远不止这些,战争频繁,联大还时常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1945年12月1日,大批国民党军警和特务包围了西南联大等学校,对学生和教师大打出手,并投掷手榴弹炸死学生4人,炸伤20余人,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久久不散的硝烟与鲜血深深震动了邓稼先,他听着同学们的呻吟,不顾劝阻,趁夜跳墙出校买回了药物。这个夜晚之后,邓稼先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开始积极参与民主运动。

1946年,此时的邓稼先22岁,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可谓前程似锦。但他仍选择去美国留学,因为更先进的科学在那里,他要去那里,去学会更先进的知识,以此来报效祖国。

邓稼先做出选择后,曾有人劝他:“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

邓稼先回答他:“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如他所说,1950年8月29日,刚取得博士学位9天,邓稼先就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毅然决然地奔回一穷二白的中国!

长久守望

邓仲先在回忆弟弟邓稼先的文章中提到,邓稼先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后,朋友纷纷张罗为他介绍女朋友。一次,邓稼先去见了同事介绍的一位女士,回来后,邓仲先问他女方如何,邓稼先回答:“擦那么多脂粉,差点儿把我熏跑了!”然而,这样“不识风情”的邓稼先在给一年级物理课任助教时,认识了1946年考入北大的许鹿希,两人一见钟情。

1950年,回国之后,邓稼先晋升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第三年,他便和许鹿希成婚。

那可能是邓稼先一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他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下班后,常和许鹿希一起去听京戏,或者去看芭蕾舞演出。周末他们则去颐和园观湖,去万寿山徒步。冬天,邓稼先喜欢滑冰,里八字、外八字都滑得很好。他还抖得一手好空竹,就是杂技团表演甩的那种空竹,邓稼先常在公园露一手,迎来一群人围观,这时,许鹿希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

这时的许鹿希从没想过,1958年后,他们将迎来长达28年的分离。

1958年8月,当时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兼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亲自找邓稼先谈话说:“国家准备搞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表示了同意。

从这之后,邓稼先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不能说自己在哪,在做什么工作,一消失就是整整28年。许鹿希在无数个夜里辗转反侧,在无法通信的漫长岁月里,仍默默支持着她的丈夫。

海拔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除去机器和同事的声音,守望在戈壁滩的年岁里,只有无休止的风声裹挟着他。

听风的人沉睡了

在纪念邓稼先的话剧《马兰花开》第一幕中,小时的杨振宁无意中发现了一颗子弹。他拿给小伙伴邓稼先看,他们判断这一定是八国联军侵略时留下的。握着子弹,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长大后要造一枚最厉害的子弹,看谁还敢欺负中国……”

要造一枚最厉害的子弹,他做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为了中国的核事业,邓稼先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在临终前还对后人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进入医院,他再也没有出来过。听风的人永远沉睡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