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

时间:2024-05-04

英子

胡鑫宇事件尘埃落定,但其影响余波未消。一个稚嫩的生命就这样逝去,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惋惜。然而更让人遗憾的是,胡鑫宇在自杀前,其实曾两次向家人发出求救信号,却都未能引起家人的足够重视。

胡妈妈讲,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一天当中和她通话三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胡妈妈询问原因,胡鑫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在学校睡不好,“窗帘太亮了”。胡妈妈感到孩子状态不好,专程在国庆假期赶来安抚,可惜未能解开胡鑫宇的心结。

10月5日,胡鑫宇又和妈妈通话三次,时间长达40分钟,通话内容胡妈妈没有透露。现在看来,当时胡鑫宇已经快撑不住了,心理濒临崩溃。可惜这次通话依然未能引起胡妈妈的足够重视,几天后,这个15岁少年,用鞋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假如胡媽妈当时能够识别出儿子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痛定思痛、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接受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那么,父母怎样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当孩子压力过大、快撑不住时,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好好活着,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期待 —孩子,我不图你出人头地,只求你健康快乐。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

安安上初三,学习压力大,作业经常做到深夜。有时,她会崩溃大哭,说“不写了”,但是喝口水缓一缓之后,她抹抹眼泪,还是会接着写的。即便这样,她的成绩也只是中等偏下。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时给安安打气:“能不能上高中,能上什么高中,全看这一年了。妈妈知道你累,但咬咬牙,拼一下,上了高中就好了。”

那段时间,妈妈天天担心安安会突然撑不住,说“我不上学了”。还好,这个“突然”一直没有到来。

一天,妈妈无意中发现安安手腕上有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心中一惊,追问后得知,安安居然有了自残行为。她拉着安安的手腕,心疼地问:“用刀片划手腕,难道不疼吗?”安安说:“疼是疼,但那一瞬间很爽,压力似乎也被释放了。”

安安的行为,让妈妈心疼,更让妈妈后怕。此后,她再也不对安安说“咬咬牙,拼一下”之类的话了。因 为她意识到,再高的分数,再好的中学,也没有眼前活生生的女儿重要。于是她做了下面几件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1. 用平常心看待女儿的学习。

她意识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压力。此后,安安不说学习,她就不问;安安说了,她就听着;安安有情绪了,她就安抚。

2. 引导女儿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一次,安安的单科成绩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回家后很沮丧。妈妈安慰她:“没关系,咱还没考过倒数第一呢,体验一下也挺好。更难得的是,你现在在谷底,以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提高。”

3. 帮助女儿截留压力。

安安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老师几次发信息给安安妈妈,让她督促安安学习。妈妈收到信息后,并没有告诉安安真相,而是说:“老师也觉得你很努力。”

4. 让女儿看到其他出路。

妈妈还和安安一起分析以后的出路:中考,如果考不了心仪的高中,就去一般高中;如果一般高中也没考上,就去职高学门技术,以后想深造,照样可以考大学。

妈妈这么做,是想让安安知道,她即便考不上高中,也有路可走,而且能走得很好。安安感受到妈妈的接纳和包容,不再焦虑,成绩慢慢赶了上来,最终考上心仪的高中。

回顾这惊心动魄的一年,安安妈妈感慨万千:“我终于知道养育孩子什么最重要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不会忘了这一点。”

好好活着,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期待—孩子,我不图你出人头地,只求你健康快乐。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因为接纳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只有得知“我可以不够好”,孩子才有转身回旋的余地,才能承受失败。否则,他始终是紧绷的,始终被失败的恐惧所追赶

我接触过大量的问题孩子,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压力大,性格偏内向,没有朋友或朋友很少,自我价值感低。

压力大是外因,自我价值感低是内因,内外夹击,导致孩子“想好好学习,但怎么努力也做不到”,进而感到焦虑、挫败。另外,没有朋友可以倾诉,不良情绪没有出口,积蓄在心中持续发酵,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偏差,出现抑郁、暴躁、自残、厌学等症状。其实,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我快撑不住了,快来救救我!”

这时候非常考验父母。

如果父母只会说教和鼓劲:“人生能有几回搏?再加把油,我相信你可以的!”如果父母恨铁不成钢,各种指责打压、嘲讽嫌弃;如果父母不当回事:“没事,大家都这么过来的,坚持一下就好。”如果父母不同情,反而质疑:“为什么别人可以,就你不行?”如果父母唉声叹气,失落无比……那么,孩子就知道了,父母只能接受表现良好的自己,接受不了糟糕的自己。这时,孩子会感到深深的无价值感和孤独感,就像胡鑫宇生前感叹的那样:生活无意义。

无意义,其实就是感知不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整个世界,如果他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回应,就会生出最深的绝望,会自暴自弃、自我放逐,甚至放弃生命。所以,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调整心态,降低期待,允许孩子不够好。只有得知“我可以不够好”,孩子才有转身回旋的余地,才能承受失败。否则,他始终是紧绷的,始终被失败的恐惧所追赶。

而很多高期待父母,眼中只有理想的孩子,只有“应该”“必须”。他们看不到真实的孩子,看不到他的努力,看不到他微小的进步,更谈不上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欣赏孩子。

这类父母如果抱有执念,坚持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那么做得越多,效果越差。

其实,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后,就算父母不主动降低期待,孩子也会逼你降低期待的。孩子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就是在问:“我不够好,你还爱我吗?”如果孩子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潜意识会让自己变得更糟糕,用让父母更痛心、更愤怒的方式追问:“如果我这样,你还爱我吗?”直到父母放下高期待,回到最基本的期待:活着就好。

要说,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是正常的,但是随着社会化交往,期待会水涨船高。部分父母迷失在与同学、朋友的攀比中,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当孩子承载太多、压力过大、步履维艰时,父母再坚持高期待就不合适了。

此时,父母一定要降低期待,接纳孩子目前的样子,接纳孩子的局限性。而且父母降低期待,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爱我的好成绩、好表现,而是爱我本人。当确信这一点后,孩子才有自信、有底气、有力量,去跨越人生路上的沟沟坎坎。

【编辑:杨 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