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女儿人缘好,是我长期悄悄训练的结果

时间:2024-05-04

炳阳

诺诺只有5岁,让她替别人着想有点强人所难,但她必须开始建立这种思维模式

女儿诺诺5岁的时候,一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她,与住在同一小区的邓女士和她的儿子康康结伴回家。

在一家奶茶店,邓女士接到一个重要电话,起身到店外接听,让我照顾一下康康。透过玻璃窗能看到妈妈时,康康还算安静,只是有点心不在焉,看不到妈妈时,他就非常不安,左顾右盼。

大约过了5分钟,邓女士还没有回来,康康嘴一咧就哭了起来。我一边轻声安慰他,说妈妈马上就回来,一边抚摸他的双肩,给他安全感,但是没用,小家伙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诺诺想帮忙,把她心爱的布娃娃递给康康,奶声奶气地劝慰:“别哭了,别哭了,我们玩娃娃吧。”

或许是看到诺诺有妈妈陪,而自己没有,康康哭得更厉害了,还顺手把布娃娃打到地上:“你走开,你走开,我要妈妈!”

诺诺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试图转移康康的注意力:“你要不要尝尝阿姨的奶茶?真正的桂花口味,香极了。要不,我们玩布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吧?”

康康抽泣着说:“我不想玩。”

好在邓女士及时回来,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转头看诺诺,她还愣在那里。我突然意识到,在意识层面,她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关隘,我必须帮帮她。

心理学认为,7岁以前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思维是直觉性的,而非逻辑性的,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看到康康哭泣,诺诺好心地上前安慰,并把自己最喜欢的布娃娃给康康玩,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象康康,没有考虑康康的感受,遭到拒绝再正常不过。虽然诺诺只有5岁,让她替别人着想有点强人所难,但她必须开始建立这种思维模式。

回到家,我夸奖诺诺:“你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居然舍得把心爱的布娃娃给康康玩。”

诺诺闷闷不乐地问:“可是,他为什么不喜欢布娃娃?”看,这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我说:“因为他是康康,不是诺诺。”

诺诺问:“男孩都不喜欢布娃娃吗?”

“就算是女孩,也不一定都喜欢你手里的这个布娃娃。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很正常。”我蹲下身,用笑容给她信心,“但我认为,你的布娃娃是最可爱的。”

我没有更深入地给诺诺解释那天的尴尬,她还太小,听不懂。但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她上学以前,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训练她的思维模式,让她学会替别人着想。

培养孩子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家长要做的,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引导

心理学认为,集体生活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如果具备替别人着想的能力,理解同伴的行为和意图,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反应,就会增进和谐,减少冲突。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在集体活动中,用实践的方式习得。

诺诺和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游戏,我从不干涉,但我不会放过做场外指导的机会。

周日下午,诺诺和七八个小朋友在葡萄架下玩超市购物的游戏,诺诺扮演收银员,依次给小顾客手里的石块、树叶,以及其他捡来的东西定价,然后装模作样地扫码付款。

正玩得开心,一个男孩匆匆赶来,要求加入游戏,而且要做收银员。理由很充分:“我只玩10分钟,妈妈马上要送我去上游泳课啦!”

诺诺不答應:“不能有两个收银员。”

男孩央求:“怎么不能?在超市里,背靠背站着好几个收银员呢。你收那边的,我收这边的,不就行了?我就玩5分钟。”

诺诺可能担心她的顾客减少,据理力争:“可是这里只有一队顾客。”

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我一直在旁边观察,见男孩快走远了,对诺诺说:“我看到他很想当收银员,你注意到他的表情了吗?”

诺诺望望男孩的背影,默默地点点头。

我继续问:“你猜猜看,他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是他,你希望被怎样对待?”

诺诺想了想,没有回答我,而是直接行动了。她冲远去的男孩喊:“哎——快回来,你还有4分钟!顾客们等着扫码呢!”

那个男孩像一阵风似的跑回来,眼里满是感激。

孩子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真正学会与人交往;只有遇到问题,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只有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受欢迎,才有机会感受别人的情感。培养孩子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家长要做的,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和引导。

一个周末的下午,诺诺带着几个小朋友在我家的客厅里玩过家家,主题是做晚餐,老掉牙的内容,孩子们玩起来似乎不那么兴奋。

我建议他们增大游戏难度:轮流做主厨,其他人打下手。主厨有什么需要,不能说话,只能打手势示意,看其他人能否准确响应。比如,主厨张开手臂,背过身去,打下手的人要马上去帮他系上围裙;主厨洗好了菜,码在案板上,打下手的人要及时递上菜刀;主厨炒好了菜,打下手的人要立刻递上盛菜的盘子……

游戏过程中,大家频频出错,每次出错都能引起笑声,所以玩得十分快乐。

这种玩法,其实是一种实景训练:让主厨练习非语言表达,让打下手的孩子通过观察来揣摩主厨的意图,双方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奇妙的是,孩子们争抢的角色居然不是主厨,都甘愿打下手,因为打下手可以炫耀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反应速度,成就感满满。

不知道是不是训练的功效,经常和诺诺一起玩游戏的孩子大多通情达理,配合默契,就算有分歧也能心平气和地商量,没有出现过相持不下,甚至不欢而散的局面。

我想告诉诺诺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如果这样的爱好和需求不妨碍别人,就应当给予理解和尊重

我给诺诺讲过《妈妈吃鱼头》的故事:家里每次烧好了鱼,妈妈都会把鱼肉给孩子吃,自己吃肉少的鱼头,还对孩子谎称自己不爱吃鱼肉,只爱吃鱼头。孩子信以为真,每次吃鱼都把鱼头留给妈妈,自己享用鱼肉。妈妈直到去世前才讲出真相,她也爱吃鱼肉,但她更爱孩子,所以才把鱼肉让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歌颂无私的母爱,但我认为这个故事另有深意:妈妈向孩子释放错误信息,刻意误导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替别人着想的机会,后患无穷。

我对諾诺说:“妈妈爱你,但我不会撒谎说自己爱吃鱼头,我们可以分享鱼肉……”

“我才不愿意让妈妈吃一辈子的鱼头!”诺诺抢过话头,“妈妈吃一辈子鱼头,我会伤心死的!”

“好,以后我们谁也不骗谁。”

生活中,家长千万不要溺爱孩子,不要总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想培养孩子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家长就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爱好和需求。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他转的,当自己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有冲突时,孩子才能学会考虑家长的需求。

诺诺喜欢吃韭菜炒鸡蛋,我告诉她,我也很喜欢吃这道菜。每次做韭菜炒鸡蛋,诺诺都会主动给我夹几筷子,然后自己才开吃。

带诺诺去菜市场,我会告诉她我爱吃什么,爸爸爱吃什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分别爱吃什么,今天来吃饭的人都要安排一道他爱吃的菜,这是对他们的爱和尊重。当然,必须有自己爱吃的一道菜,这是自我尊重。

我想告诉诺诺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如果这样的爱好和需求不妨碍别人,就应当给予理解和尊重。这样的价值观,是替他人着想的逻辑基础。

在家与诺诺交流,我尽量少说“你”字,多说“我”字,让诺诺了解我的真实感受。这是培养孩子替别人着想能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诺诺不喜欢吃青菜,我不会说“你这样偏食是不对的,会营养不良的”,我会说“我很担心你长不高”。当我把对她的指责变成担忧,诺诺便欣然接受忠告,对青菜不那么排斥了。

再比如,诺诺打碎了爸爸的紫砂壶,不敢承认,我不会说“你撒谎,是坏孩子”,我会说“我猜你是不敢承担责任,怕被惩罚。你把我当成暴君,我很难过”。当我把给她贴标签变成我的理解和反省,诺诺马上被感化,爽快地道歉。

慢慢地,诺诺掌握了这个技巧,用来对付爸爸,效果极好。一天,她爸爸一身酒气地回家,在卫生间吐得一塌糊涂。第二天,诺诺神情庄重地对爸爸说:“昨天晚上我很难过、很害怕,很长很长时间睡不着。爸爸你告诉我,我怎么做你才能不喝酒?”当时,她爸爸愣了足有一分钟,不知如何作答。后来,他居然戒了酒。

诺诺心地善良,从小就招人喜欢,逐渐具备了一些替他人着想的能力以后,她的人缘更好了。上学以后,她担任班长,同学们都对她心悦诚服,老师们则对她赞不绝口。

诺诺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作为志愿者,进学校为春季运动会服务。诺诺的班主任秦老师对我说:“这次运动会,诺诺报了100米赛跑和跳远两个项目。100米赛跑诺诺屈居亚军,她是唯一向冠军表示祝贺的选手;跳远比赛她获得了冠军,她马上安慰获得亚军的同学。老师们都说,诺诺人缘好,情商高,有领袖气质。”

回家的路上,我问诺诺:“你是怎么安慰跳远亚军的?”

诺诺说:“我对她说,以后还有机会,或许下次你就是冠军。”

我问:“为什么你要这样说?”

诺诺十分肯定地说:“我得亚军的时候,如果冠军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会很开心。”

我很欣慰,长期的悄悄训练没有白费,诺诺所具备的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已远远超过同龄人。未来,我不奢望她成为领袖,只愿她与人为善、善解人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奋斗时有人协助,成功时有人祝贺,失败时有人安慰。

【编辑:陈   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