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哭闹惹人烦,应对策略四选一

时间:2024-05-04

孔沁刚

孩子在公共场所哭喊打闹影响他人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这是孩子缺乏家教的表现。那么,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处置呢?儿童心理学教授靳之云先生认为,面对这些情况,家长的应对策略无非是忽视、压制、放任和疏导四种,选择哪种,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忽视——孩子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变本加厉地哭闹

庞女士(4岁男孩的妈妈):上周,我带儿子去打新冠疫苗。小家伙害怕打针,排队的时候一直哼哼唧唧,我只好不停地安慰他。轮到他打针时,他被吓得大哭,还对护士拳打脚踢,场面十分尴尬,我怎么哄都哄不好他。

主持人:好,我们就以这件事为例,讨论家长的应对策略。请靳教授发言。

靳之云:请问庞女士,您是如何处置的?

庞女士: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好言好语地哄他。我答应他,只要他不哭不闹,让阿姨给打疫苗,回到家我就下单买那种会跳舞的智能机器狗。我还向他发誓,一定说话算话。可是他不为所动,闹得越来越厉害,嗓子都喊哑了。

靳之云:您的做法看似安慰孩子,其实是忽视孩子的恐惧情绪,孩子当然不买账。您并不认可孩子的恐惧,不就是打一针嘛,至于这么害怕吗?您用新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更是在否定孩子的恐惧情绪,好像恐惧情绪是可以用新玩具消除的。我猜,您可能认为喜悦、满足、自信是好情绪,是应该提倡的,而恐惧、愤怒、悲伤是坏情绪,是应该避免的,是这样吗?

庞女士:是的。难道不应该这样认为吗?

靳之云: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更不能刻意逃避。您用逃避的方式忽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十分愤怒,哭闹就是愤怒的表达。同时,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孩子无法识别正在经历的情绪,更不能分辨对错,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变本加厉地哭闹。

更要命的是,长期被家长忽视,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比较迟钝。有些成年人遭遇失恋、离婚等挫折,会用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大多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学会识别情绪,只会用简单的方法来逃避问题。

压制——情绪经常被压制的孩子,自尊感较低,女孩往往表现出抑郁倾向,男孩则表现出冲动和攻击倾向

李先生(5岁女孩的爸爸):孩子在公共场所胡闹,家长应该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公共秩序不容侵犯。我女儿在餐厅吃饭时发脾气,只要我一瞪眼,她就马上变乖。请问靳教授,我的做法正确吗?

靳之云:用暴力手段压制孩子,同样是忽视孩子的情绪,同样是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好情绪值得提倡,坏情绪应该避免。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公共场所胡闹是在讹诈家长,目的是获得某种好处,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打压,结果往往冤枉孩子。

长期被家长压制,孩子的自尊感往往较低。女孩通常表现出抑郁倾向,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男孩则表现出冲动和攻击倾向,愤怒时会本能地用武力宣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仅仅因为表露了负面情绪就受到家长的责骂,所以只能用同样暴力的行为来表露情绪。进入青春期后,这些孩子出现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的概率较高。

放任——长期被家长放任,孩子以后容易凡事只考虑自己,不体谅他人,难以融入集体

鲍女士(6岁男孩的妈妈):如果我儿子接种疫苗时哭闹,我不会哄他,也不会骂他,我会带他默默离开。他那么害怕打针,强迫他打就是伤害他。接种疫苗当然重要,但孩子的感受同样重要。

靳之云:与忽视和压制相比,您的做法有进步,包容了孩子的情绪,也没有刻意将情绪分出好坏,但不提倡,因为放任孩子势必让孩子无视行为底线,后患无穷。

鲍女士:会有哪些后患?

靳之云:孩子意识不到行为底线,也就无从学习调控情绪的方法。他做事由着自己的性子,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以后在公共场所碰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会肆无忌惮地发脾气。

长期被家长放任,孩子长大后会因缺乏家教而难以融入集体,变得越来越自卑。

疏导——通过包容、建立感情纽带、设定底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步骤,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唐先生(4岁男孩的爸爸):请问靳教授,如果您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不休,您会怎样做?

靳之云:我会采取第四种策略——疏导。通过包容、建立感情纽带、设定底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步骤,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唐先生:请以带孩子接种疫苗为例,说说具体应该怎样做吧。

靳之云:第一步,我会抱紧孩子,用肢体动作给他安全感,让他哭一会儿。这是包容。

第二步,我会小声告诉他我的经历,比如“爸爸小时候也害怕打针,那时我使劲攥住奶奶的手,在心里从1数到10,针就打完了”“我发现打针其实不那么疼”,等等。这是与孩子建立感情纽带,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怕疼,怕疼并不羞耻。

第三步,我会告诉孩子,不能伤害别人和自己,既不能打骂护士阿姨,也不能不接种疫苗,让自己处于病毒感染的风险之中。这是底线。我会说“护士阿姨是在保护你,你应该感谢她”“打疫苗只是轻轻疼一下,如果不打疫苗,万一感染了病毒,就要疼一百下,你选哪个”,等等。

第四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向孩子推荐几种克服恐惧的方法,比如闭上眼睛、抱紧家长、心里默念10遍“不疼”……

在整个疏导过程中,我会尽量小声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明白我们在处理私事,不必惹人注意。我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给孩子吃定心丸,让他感到安全,同時打消不接种疫苗的侥幸念头。

主持人: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怎样的人?

靳之云:以上四个步骤是疏导,也是在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小时候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明白,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必提倡,也不必逃避。他们会因为家长的包容而感到被强有力地支持,更加信赖家长,同时信心倍增,有勇气去面对挫折。长大以后,孩子的幸福值会更高。我相信,这正是家长朋友们所期望的。

【编辑:陈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