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瑞士:劳动教育的性别区分逐渐淡化

时间:2024-05-04

贾淑芬

瑞士的劳动课被简称为WAH,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德语中的经济、劳动和家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就和这个课程的名称一样,虽然课程的实操部分主要是做饭,但是老师在传授厨艺的同时,会把WAH的教学大纲穿插其中。

有时候还会有比较时尚的主题,比如怎样减少食物浪费,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到一家卖临过期食品的店家去选购食材,带孩子们去参观农产品交易会,看看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和进入售卖渠道的……老师还会做一些有异国情调的食物,比如日式寿司和中式炒面。

其实,瑞士孩子并不是自觉热爱劳动的。我女儿在瑞士上8年级。她上完劳动课回家向我抱怨:老师不让学生使用洗碗机,要求手洗餐具;老师的食谱不符合现代营养学标准,比如蛋白质不够,糖分太高。不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知道了劳动是既动手又动脑的。

除了做饭之外,瑞士的孩子在学校一直都有手工类课程。这个课程在当地非常重要,是必修课而不是兴趣班。瑞士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和初小教得比较简单,到了高小和初中,手工课便被分成技工类和纺织类两个分支,孩子们都需要学习基本的木工技术、简单的金属电焊、缝纫和针织。

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瑞士人有两种观点:第一,孩子参与劳动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劳动和零用钱不挂钩;第二,零用钱是劳动所得,所以会支付孩子工资。我家采取的方式介于两种之间,孩子有一部分固定的义务家务劳动,额外的劳动会有一些报酬。

瑞士人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知道劳动力是有交换价值的。为人提供劳务和请专业工人工作的时候都需要支付合理的工资。在瑞士请电工师傅修个插座、换个灯泡都有可能花一大笔人工费,所以瑞士的孩子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越强,也就越能为自己省钱。

根据最近瑞士教育改革的规定,不论性别,所有的小学生都要参与技工类技术课和纺织类技术课。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得会做简单家具,会做简单的缝纫,修个小东西、织个围巾帽子,等等。我家女儿上6年级时从课堂上给家里带回来一个可以翻盖的咖啡桌,平时背自己做的运动包,冬天戴自己织的毛线帽;8年级时穿自己做的卫衣,吃自己卷的壽司。家里的沙发靠垫上也套着孩子自己设计印染和绣花的套子,爷爷奶奶在圣诞节收到的是孩子自己制作的切菜板和茶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