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岁的孩子开始叛逆了,看看都有哪些表现

时间:2024-05-04

海贝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三个叛逆期,其中第一个叛逆期在3岁左右。我儿子贝贝今年3岁半,明显地有了叛逆表现:和家长唱反调,你让往东,他非往西;这事你不让他干,他非干不可;还不听劝、不讲理,总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对的……

一时间,我有些头大。但是我也知道,多数时候并非孩子存心找碴儿、故意捣乱,他之所以叛逆,源于一些被家长忽视的内心动机,就看家长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了解。

镜头一:他想自己挑衣服

五一长假,疫情防控形势缓解,我们全家决定去郊外的湿地公园玩。

吃的喝的都放车上了,走之前,我们开始换衣服。因为着急,我随便拿出一件衬衫,往贝贝身上套。谁知,贝贝大哭:“我不要——不要——”爸爸以为孩子故意捣蛋:“你怎么回事啊?越赶时间越磨蹭,快穿上!”事与愿违,越催孩子越抗拒,不仅没穿上衣服,还把衣服扔地上了。

这时,我妈过去抱着孩子:“贝贝,告诉姥姥,你为什么哭啊?你想怎么样?”贝贝:“呜呜呜呜,我——我不穿这件!”我妈领着贝贝来到衣柜前:“那你想穿哪件呢?”贝贝翻来翻去,拿出一件:“我要穿这个。”“行,就穿这个!”贝贝很快破涕为笑。

解读:

孩子不想服从大人的安排,想自己做决定。这阶段的孩子有一种“长大了”的兴奋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不想再听父母发号施令,他会因为自己可以做决定而获得充分的心理满足。这不是执拗和任性,而是他内心的独立宣言。

镜头二:他想像大人一样使用刀具

贝贝见姥姥在厨房切菜,觉得好玩,也想拿刀切菜。姥姥不同意:“你还小,不能拿刀,会切到手的!千万不能拿刀啊!”结果,越说不能拿,他越想去拿。

一天,贝贝趁人不备,偷偷溜进厨房,打开抽屉正准备拿里面的刀具,结果被我逮个正着。眼看之前的阻止、劝说都没用,这次我干脆拿起刀具让他仔细看看:“贝贝,你看,这刀太尖了,很容易割到手,对不对?不如我另外给你一把刀,好不好?”贝贝的注意力被转移:“什么刀?”我拿出一把切蛋糕的塑料刀,又拿出一些西红柿:“来,今天这些菜都归你切了!”贝贝张大嘴,很兴奋:“啊?都归我切了?”“是啊,中午我要用你切的西红柿做汤哦!”贝贝点点头:“行!”

然后,我把西红柿和塑料刀放在客厅茶几上。他在客厅认真地切起西红柿来。切好后,我用盘子把西红柿装起来,又拿出一些豆芽:“贝贝,你能帮妈妈择豆芽吗?”贝贝信心十足:“能啊!”

解读:

大人能做的事,孩子觉得自己也能做。有些事情,大人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不允许孩子做。但是孩子不理解,结果大人越反对,他越想做。同时,与大人对抗,还给孩子带来了一种成就感,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所以大人不妨给孩子机会,在安全范围内,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

镜头三:他会沉溺于自己的爱好

马上要开饭了,贝贝还在聚精会神地搭积木。爸爸喊他:“贝贝,洗手吃饭!”贝贝摇摇头:“嗯——我在搭积木呢!”姥姥继续喊:“贝贝,该吃饭了,等会再玩。”贝贝头也不抬,继续搭积木——你喊你的,他做他的。

贝贝爸爸两手叉腰,眼看要发火,我赶紧上前救场:“贝贝,你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啊?哇,搭得这么高!”贝贝:“当然了,这是空中城堡!你小心点,别碰倒了,哈哈!”先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上,这样劝说就容易了。我灵机一动:“城堡要举办晚会,王子和公主都来参加。”贝贝兴奋起来:“还有晚会?什么是晚会?妈妈。”“晚会就是大家先吃东西,然后再一起跳舞。”贝贝笑了:“吃饱了才有劲跳舞,对吗?”我顺竿爬:“对啊。现在,是不是有个王子要吃东西呢?”贝贝把手举起来。“好的——贝贝王子要吃东西了,这样吃完就可以跳舞了。”贝贝乖乖地跟我来到餐桌旁。

解读:

最初,孩子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随着渐渐长大,他开始能够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自己想做的。当他沉醉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中时,大人强迫他结束,他肯定会反抗、抵触。这时,大人要巧妙引导他,而不是命令他。

镜头四:他希望家长更关注他

一天,贝贝在画画,我在看一份公司的资料。忽然,贝贝对我说:“妈妈,我喜欢蓝色,我画了一棵蓝色的树。”我随口说:“蓝色的树?好有趣啊。”贝贝又说:“妈妈,我的这棵树要结什么果子呢?绿色的还是咖啡色的?”我敷衍道:“咖啡色的果子是什么啊?”

显然,我的心不在焉让贝贝很不满意。他跑过来,拿着水彩笔在我的资料上乱画一通。我赶紧拦住:“你干什么啊?这是我有用的东西,别乱画!”我越制止他越起劲。这时,我才感到他带着情绪,赶紧抱住他:“贝贝,你想画画,咱们去拿画纸,这是妈妈要用的资料,画乱了就没法看了,对不对?”贝贝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就停下乱画的手。

解读:

渴望被关注是孩子的天性,但大人常常因为工作而忽视、冷淡了孩子。這时,孩子只能通过一些反常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实际上,当大人给予他足够的关注时,他并不是蛮不讲理。

镜头五:他想尝试大人不允许的事

公园湖边有座不大的假山,贝贝想爬上去,吓得姥姥赶紧阻止:“不行不行,太危险!万一你爬上去掉湖里怎么办?”姥姥越是拉得紧,贝贝越是往那儿奔。眼看姥姥拉不住,爸爸赶紧过去,让姥姥放手,自己牵孩子。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要爬山,爸爸同意了。他牵着孩子,没出什么危险,孩子爬到假山顶上,感觉很刺激:“爸爸,我比你还高!”

晚上大家洗完澡,浴室的地板上有水,很滑,贝贝偏要进去玩。姥姥阻止:“不行,地上太滑!”越阻止贝贝越要进去:“是吗?我进去看看。”说着,就进去了。

其实,不如让他进去,提醒他小心点就行了。如果真摔一跤,也没啥大不了的。

解读: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都想试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渴望扩大活动范围,尝试更多新鲜的尤其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如果大人横加阻拦,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给孩子机会试试。

要知道,胆大心细是在实践中才能锻炼出来的。

镜头六:他讨厌家长不断地阻止他

吃晚饭时,贝贝想把饮料倒进菜里。这个突发奇想的念头遭到全家人阻止,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先后呵斥他:“不准调皮捣蛋!不能倒一起!”可惜,人多未必力量大。大人们集中火力的结果是孩子一意孤行。在一片反对声中,他把一瓶饮料咕咚、咕咚地倒菜汤里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曾反复对贝贝讲:“地板凉,也脏,不准趴地上,听话!”结果,他无动于衷,像外星人听不懂地球人說的话一样。我把他从地上抱起来之后,他固执地跑到原来的位置上继续趴着。

解读:

其实,并非孩子不懂道理,而是当他发现大人们不断地阻止他,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时,他会厌烦,然后故意和大人们对着干。

镜头七:他有时喜欢激怒家长

七月的阳光明晃晃的。出门前,我给贝贝抹防晒霜。贝贝不好好站着,而是拿着防晒霜哧溜跑了。我喊他:“你去哪儿?赶紧抹好,我们出发了!”贝贝不听,挤出一些防晒霜,抹在镜子上。我赶紧制止:“别乱抹,浪费!”贝贝得寸进尺,又挤出一些抹在门上。我继续制止:“怎么回事啊你?抹脸的东西你抹哪儿了?”贝贝高兴地笑起来,又挤出一些抹在电视机上。见他一而再、再而三,我很生气,提高声音:“贝贝!”贝贝看我脸色不对,拿着防晒霜站住了。

我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情绪:“贝贝,告诉妈妈,防晒霜是干什么用的?”贝贝说:“抹脸的呗!”“防晒霜就是防晒用的。你看现在外面晒不晒啊?”贝贝眯起眼睛看看窗外:“晒!”“所以啊,咱们抹上这个就不怕了。”贝贝点点头。

“你再看看这些镜子、门、电视机,它们怕晒吗?”贝贝又笑起来:“不怕。”“为什么?”“因为它们没出去。”“对啊!那就别给它们抹了,留着我们抹吧。”“好。”

解读:

孩子会经常试探性地挑战大人的底线,看你吹胡子瞪眼,他就特别高兴。此时,大人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当然,除了斗勇,更要斗智。

镜头八:他开始以牙还牙、抵抗束缚

贝贝在外面玩疯了,到了吃饭的点儿,还不愿回家。爸爸命令他,他不听;爸爸动手拽他,他还手。结果推推搡搡间,父子俩来了一场激烈的对打。爸爸气得怒斥他:“你不听话,还敢打我?”

姥姥见状,声援小外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贝贝见姥姥和他站在一个战壕,高兴地说:“就是,就是!”姥姥见孩子不太生气了,赶紧说:“我饿了,贝贝,你带姥姥回家吃饭吧。”贝贝马上跑过去:“好,我扶您。”

解读:

孩子玩得正在兴头上,不愿回家是正常现象。要劝说孩子回家,强迫是没用的。“压迫”之下,奋起反抗、以牙还牙是他的本能反应。相反,如果能和孩子站在同一战壕,这样劝说起来就容易多了。

孩子长到3岁,虽然在你眼里他还是个小孩,但是他自己已经感觉自己长大了——他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尝试新鲜的事物,想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虽然还小,叛逆的种子却已经在他的体内破土发芽。此时,我们不能再小看他、轻视他,而要理解他、支持他,从他的角度看问题,帮助他成长,而不是总抱怨他为什么不听大人的话。

【编辑:杨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