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怀”是一个温暖的词,但过度关怀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时间:2024-05-04

云燕

所谓“关怀强迫症”,是指过度关怀别人,但并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关怀别人的心理需要,既强迫自己去关怀别人,也强迫别人接受关怀。这种霸道的“关怀”,极易出现在亲子之间。

小瑞恨得牙根儿痒:妈妈这样做,等于向同学们宣告,自己是个“妈宝”,完全没有生活能力

最近几天,13岁女孩小瑞和妈妈窦女士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妈妈说话她不理,让她做事她不做,妈妈冲她嚷嚷她就出门散步。妈妈束手无策,只能暗骂一句:“死丫头不知好歹!”

本来亲密无间的母女为什么要冷战呢?这要从一周前的亲子游说起。

小瑞所在的班级组织周末亲子游,旅途中交流家庭教育心得,窦女士欣然报名参加。窦女士不是对旅游和交流感兴趣,而是不放心小瑞乘车外出。

旅途中,窦女士把小瑞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完全是出于习惯,结果小瑞的同学和同学的家长都十分惊讶:原来完美父母是这样的!

比如,同学们有的穿着镂空的凉鞋,有的穿着轻薄的运动鞋,只有小瑞穿着厚重的户外鞋,窦女士担心郊外的复杂路面让小瑞受伤。

再比如,无论在大巴车上还是在徒步过程中,每隔20分钟窦女士的手机都要振铃,提醒她给小瑞补水。看着窦女士熟练地拧开水瓶盖,将水瓶殷勤地递到小瑞嘴边,小瑞的同学们都捂嘴偷笑,窃窃私语,小瑞则满脸通红,尴尬不已。窦女士不为所动,一边用命令的目光逼小瑞喝水,一边对大家说:“笑什么笑,都赶快补些水吧,不然一会儿中暑就麻烦了。”

更让小瑞难以忍受的是,吃饭的时候妈妈不停地给她夹菜,还一个劲儿哄她吃,就像照顾小宝宝那样。

小瑞小声拒绝:“妈妈,别这样,我又不是没有手,同学们都看着呢!”

窦女士就像没听见:“多吃点青椒和番茄,补充维生素,卤牛肉挺新鲜的,优质蛋白质,可以多吃两块……”

当着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面,小瑞不便发作,但恨得牙根儿痒:妈妈这样做,等于向同学们宣告,自己是个“妈宝”,完全没有生活能力。

亲子游进程过半的时候,同学们对小瑞的嘲笑变成了抱怨,因为他们的家长受窦女士的感染,开始学做“完美父母”,于是窦女士的独角戏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溺爱比赛。

第二天,小瑞在班里成了众矢之的,而小瑞认为妈妈是罪魁祸首,于是不理妈妈。窦女士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觉得委屈。

事实上,外人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窦女士在家对小瑞的照顾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试举两例来证明:

第一,每晚12点和凌晨3点,窦女士的手机都会振铃,她会立刻起床,摸黑进入小瑞的房间,看小瑞睡得好不好,是否蹬开了被子。

第二,每天早晨起床时,小瑞都会看到三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摆在床头,那是妈妈给她搭配好的,供她选择。

仅此两条,有多少妈妈能做到?窦女士的委屈似乎值得同情。

强行向孩子提供孩子并不需要的关怀,看上去是负责任,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但殊不知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窦女士应该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治疗,因为她患有“关怀强迫症”。

所谓“关怀强迫症”,是指过度关怀别人,但并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关怀别人的心理需要,既强迫自己去关怀别人,也强迫别人接受关怀。这种关怀,多发生在最亲密的家庭或人际圈子中,虽然这种行为是基于爱或友谊,但处理不当就容易变成危害,偏离了最初良好的愿望。

像窦女士这样患有关怀强迫症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他们强行向孩子提供孩子并不需要的关怀,看上去是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但殊不知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关怀强迫症患者的童年大多呈现两个极端:

第一,从小被父母过度关怀,于是习得了这种错误的育儿方式,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多多益善,越多越能证明自己是好父母。

第二,从小备受冷落,缺乏亲情滋润,于是把孩子当成童年的自己,拼命予以补偿,试图填补心理上的空洞。但是,心理上的空洞是无底洞,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填补的,所以关怀就表现得毫无节制,近乎疯狂。

父母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给孩子获得经验的自由,才是更高层次的关怀

“关怀”虽然是一个温暖的词,但父母过度的关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一,父母的过度关怀容易把孩子养成“巨婴”。

今年29岁的小叶在一家医院做会计。每天早上她乘公交车上班,妈妈会陪她走到公交车站,目睹她上车,甚至在窗外提醒她后排有座位。这样的母女送别场景由来已久,从小叶上小学起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庭仪式。

但是温馨的仪式带来的不是感动,而是担忧。小叶的妈妈说:“小叶太依赖我了,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去外地上大学,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每天早上给我打电话,问穿哪件内衣。这怎么行啊!我没办法,只好提前退休,去她上的大学附近租房照顾她。”

对于女儿的未来,小叶妈妈苦笑:“快30的人了,还没有对象,难道让我替她谈恋爱吗?”

其二,父母的过度关怀容易逼孩子远离家庭。

大二學生小康已经两个暑假没有回家了,理由是“回家不自由”。他说自己在家的时候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如果他反抗,父母就会说:“我们都是为你好,听我们的没错!”

现在小康一个人留宿在学校,虽然寂寞,却也自由自在:“我自己安排勤工俭学,自己计划开销,感觉空气中全是自由的味道!”

孩子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孩子要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必须体验生活,积累足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父母克制自己的关怀冲动,学会放手,给孩子获得经验的自由,才是更高层次的关怀。

建议父母们这样做: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及过度关怀给孩子造成的危害。其次,关怀孩子时,要抑制“我是为了你好”的霸道观念,多想一想“我这么做,孩子是否真正需要”。再次,回忆自己的童年,如果有亲情缺失,找机会与长辈和解,获得心理平衡。最后,如果感觉自己的过度关怀难以抑制,给孩子造成了较大困扰,说明关怀强迫症已经发展到了较严重的程度,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编辑:陈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