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孩子的性别认同,主要来自父亲

时间:2024-05-04

大鹏

伪娘、假小子、易装癖、同性恋、性变态、变性手术……近些年,光怪陆离的性别错乱现象不断挑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底线,而这一切病态的结果,都源于幼年的性别认知偏差……

5岁男孩偷用妈妈的口红,4岁女孩像个假小子……孩子的行为与性别不符,父母要不要干涉

一天早晨,李先生发现5岁的儿子优优在梳妆台前玩妈妈的口红,小嘴唇已经抹得乱七八糟,连鼻子尖都是红的,于是生气地制止:“优优是男孩还是女孩啊?快放下!男孩要有点男孩的样子。”优优被吓哭了。但是没过两天,李先生又发现优优偷偷玩妈妈的指甲油,把十个指甲都涂成粉红色,跑到楼下向几个小女孩显摆,惹得大家哄笑。

在楼下散步的时候,李先生向几位家长抱怨:“优优这孩子怎么这么娘啊!他好像更喜欢女孩的东西,性格也懦弱,在幼儿园经常受欺负,别人抢他的东西,他就站在那里干瞪眼,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

邻居赵女士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你家的男孩像女孩,我家的女孩却像男孩。”

赵女士的女儿桥桥今年4岁,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不久前才接回来。当初桥桥还在赵女士肚子里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每天烧香,祈祷是个孙子,但天不遂人愿,爷爷奶奶也只好接受现实。但是带桥桥的时候,爷爷奶奶刻意把孙女当孙子养。桥桥从小到大一直穿男款衣服,从来没有穿过裙子,发型一直是板寸,还喜欢跟男孩一起疯跑,甚至跟男孩打架都不吃亏。

赵女士无奈地说:“真不知道老人家安的是什么心,这丫头以后要是嫁不出去可怎么办?昨天我给她买回来漂亮的小裙子和布娃娃,她根本不屑一顾。这不,昨天还把大她两岁的强强打哭了。”

邻居江女士在一旁劝慰:“你们瞎操心什么呀,人家那叫时尚!男孩娘一点,没准儿以后是优势呢。看看影视圈就知道了,男星都是小鲜肉,皮肤没有女孩娇嫩都不好意思出道儿,听说有的是整容整出来的。”

姚先生附和:“对小孩子来说,性别没那么重要。船到桥头自然直,到了青春期,一切都正常了。”

邻居们说得很轻松,但李先生和赵女士仍愁眉不展。小孩子性别错乱真的不是问题吗?孩子的性取向真的不需要纠正吗?如果将来发展成同性恋怎么办?

2~6岁是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出现性别认同偏差

男孩的兴趣和行为更像女孩,女孩的兴趣和行为更像男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是性别认同出现了偏差。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定。每个人从两三岁开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比如,小孩子会观察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会发现男孩和女孩身体的不同,也会发现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孩子就从这些不同中渐渐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从而完成性别认同。

假如在性别认同过程中,由于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教养方式失当,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就会出现偏差,比如有特殊的性偏好,出现性取向的错位等。

造成性别认同偏差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先天性生理原因以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比如,有的妈妈喜欢女孩却生了男孩,就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甚至要求男孩蹲着撒尿,后来孩子就渐渐养成了习惯,长大后想纠正就难了。

第二,家庭结构不完整。如果妈妈或爸爸极少陪伴孩子,孩子从小缺乏性别模仿榜样,容易对自身性别认识不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十分常见。

第三,性教育不科学。孩子小时候对性的兴趣和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兴趣一样,不懂的就会向父母提出,但是大多数父母不是敷衍应对,就是训斥,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也容易导致性别认同的困难。

第四,女性教育者居多。孩子從小和妈妈接触更多,长大后,幼儿园、小学大多是女性老师,客观上导致男孩女性化。同时,学校激烈的学业竞争又要求女孩勇敢、坚强、承担责任,因此女孩也有男性化倾向。

总之,2~6岁是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出现性别认同偏差。

孩子的性别认同主要来自父亲,父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对孩子有重大影响

发现孩子出现性别认同偏差,父母不可等闲视之,因为性别认同偏差有可能发展成性别认同障碍,会给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和婚姻幸福造成严重影响。

一方面,引导孩子确立自然的性别意识,不可人为误导。

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启蒙阶段,父母应该进行符合自然的性别引导,比如在服饰上区别儿子和女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一目了然。这样别人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其有不同的感受,为其性别认知做准备。

如果父母总把自家男孩当成女孩打扮,就会让孩子产生性别困扰。有些孩子以模仿女性动作为乐,家长觉得好玩,就予以鼓励,也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父亲的作用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显示,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岁前更需要母亲,3岁之后父亲的影响力会逐渐超过母亲。相比于母亲,孩子更渴望得到父亲对自己性别的确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因为父亲代表的是社会规则,这种亲近能够让孩子在迈向成人的过程中更具有社会性。

所以,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父亲的作用至关重要。父亲应该通过赞赏孩子的性别使孩子获得性别的确认,比如经常说:“小男子汉,你真勇敢!”“儿子,你真有劲儿!”“我的小公主,看到你我就觉得幸福!”……这样被赏识的孩子,男生长大后会阳刚气十足,女生长大后会尽显阴柔之美。

相反,如果一个女孩的父亲重男轻女,那么这个女孩就会拼命地证明自己不比男孩差,而且会轻视女性,讨厌自身的性别,性别认同会出现混乱,行为和心理会更加倾向于男性。如果男孩缺少了父亲的认同,就会比较女性化,内心敏感、柔弱,心理趋同女性,长大后会渴望强壮、勇敢的人保护。

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母亲和孩子长期在一起,父亲较少参与家庭生活,这是导致男孩女性化的主要原因。

即使在母亲带孩子的单亲家庭,孩子也需要父亲的陪伴。如果父亲不能陪伴孩子,母亲也要在亲戚朋友中寻找“外援”,比如孩子的舅舅,经常接触孩子,代替父亲参与性别教育。

【编辑:陈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