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青木川
孩子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这天,女儿对我说——
周日,女儿没睡懒觉,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卧室,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跳舞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总让玲玲到前面给大家做示范,其实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师就是不叫我,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他们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上升到“老师不喜欢我”的高度。
女兒的话,让我很警觉。我也曾是孩子,也曾度过漫长的学生时期,毕业后又做了几年老师。我很清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会建立起评价与被评价的特殊关系;我更清楚师生双方良性的评价,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孩子对老师的印象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人都需要归属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种精神需求,和吃饱穿暖一样重要。如果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就会使我们丧失安全感并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关于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看来有必要好好地谈一谈。
教师:关于偏心,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詹虹,中学教师)
我知道,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我是个偏心的老师。对此,我很委屈。针对家长反映的情况,我想说说自己的委屈。
1.老师不可能绝对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一些家长说我对学生厚此薄彼,重视学习好的,忽视学习差的。凭良心说,我和绝大部分老师一样,希望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但事实是:一个班有那么多学生,而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态度必然有所不同。这对老师来说再正常不过,可对没被关照到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有被忽视的感觉。
2.极少数情况下有可能情绪化处理问题
在学校,一旦同学之间有了矛盾,通常会请老师当法官,希望老师给出公正的评判。对学生间的矛盾,我一般都能客观、公平地处理。但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和自己的偏好,极少数情况下,比如心情不佳或心烦意乱时,我会凭个人主观判断,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这固然有错,但谁敢说自己从不出错呢?既然大家都会出错,那为什么就不能原谅老师呢?
3.被误认为老师缺乏爱心和同情心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家庭背景、先天资质和后天努力各不相同,老师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持一种态度一种语气。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语气重一点,也是为他好。偏偏有些家长、孩子不理解,据此认为老师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偏袒富学生、好学生,忽视穷学生、差学生。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臆断。
孩子:如果父母认可我的感受,了解我的委屈和潜在的愤怒,并想办法把老师不好的行为、语言,翻译成我能接受的行为、语言就好了
(修明,大一女生)
上高一时,有段时间我很不开心。因为老师对我同桌特别关心,对我视而不见。可我觉得自己学习也不差呀,为什么待遇不如同桌呢?
老师是不是刻意对我不公,我无法确定,但有件事我可以确定,就是我的内心非常介意,这极大影响了我的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因为当时的我是从老师的眼里看见自己的价值的。我在意老师对我的态度,在意老师处理事情的立场。如果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判断是好的,就开心;如果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判断是不好的,就会觉得不公平,并且自我攻击、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后来,我爸发现了我对老师的不满,就劝我:“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即便再公正的老师也会有不公正的时候。这在所难免,不要放在心上。”
如果我不那么敏感,也许事情就过去了。但我是个敏感的人,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感受比真正的事实更加重要。我爸看我执迷不悟,就训斥我:“学校的这点不公平你都适应不了,长大了怎么适应社会?”
这句话乍一听没毛病,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盖楼,一定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得牢,楼房才能盖得高。而适应社会的基石,是由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的。
如果父母通过倾听,共情、认可我的感受,了解我的委屈和潜在的愤怒,陪我度过心情低落的时候,并想办法把老师不好的行为、语言,翻译成我能接受的行为、语言就好了。
上大一时,我看了一个短片:一个男孩在球场训练跟不上,不是跑在最后,就是练习用头顶球时总顶不准。他很沮丧。训练结束,男孩的妈妈问教练,孩子怎么样。教练客观地说,孩子的基础不太好。
回到家,妈妈对男孩说:“我问教练你怎么样。他说你很努力,之前你完全不会用头顶球,现在时不时地已经能做到了!”男孩高兴地笑了。妈妈又说:“教练还说,如果你再努力一点点,就能和其他队员一样棒了!”男孩听后,马上跑去练球。
这位妈妈没有把教练的原话告诉孩子,而是把它翻译成孩子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的语言,从而帮助孩子提升了努力的劲头——这就是好的父母。
专家:想让孩子得到老师的喜欢,不妨让他试试“三A”法则
(云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有关培训机构、初高中学校等10多位老师接受采访的视频。
采访者问:“对学生,您会偏心吗?”面对这一“灵魂拷问”,老师们的回答坦率、真诚。他们有的表示:“不会。因为偏心学生能感受得到,这样会影响课堂氛围。”有的表示:“我偏心过。但是,我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克服的心理,因为原则上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还有的说:“是人就有优缺点,老师、学生都不例外。我会喜欢某个学生的积极活跃,喜欢某个学生的认真努力,喜欢某个学生的礼貌懂事,我一般不会没有原因地特别疼爱某个学生。”
应该说,绝大多数老师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喜爱孩子才选择当老师的,在“偏心”这件事上,不会刻意为之。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本意不想偏心的他们无意中会造成“偏心”,如一位老师所说:“老师最怕课堂冷场。有些同学喜欢跟老师互动,回答问题总能答到点子上,老师自然更乐意提问他们,从而无意中忽略了其他同学。”坦诚又扎心。
总结一下,就是——绝大多数老师是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如果说有时候学生感觉老师偏心,这绝对不是老师的本意,很可能是学生的表现造成的。如果家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把老师的内心想法告诉孩子,让孩子把“怕老师偏心,不喜欢自己”的担忧,变成“自己要积极表现”的动力。
有研究表明:在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顺畅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更多资源,更能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对孩子以后进入社会、职场,也很有帮助。
聪明的父母都会维护老师的形象,维护师生关系的和谐。那么,怎么帮助孩子得到老师的喜欢?家长们不妨让孩子试试“三A”法则。
第一个A(Accept):接受对方。
老师代表着权威,并非和孩子对立。如果孩子能放下戒备心理,坦诚看待老师的身份,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接受。比如,孩子能意识到老师也是平常人,也有喜怒哀乐和个性喜好,当老师照应不够周全时,孩子能做到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老师,必要时能心平气和地和老师沟通。
第二个A(Appreciate):重视对方。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付出无法量化。孩子要真心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学会感恩。
第三个A(Admire):赞美对方。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当孩子真心感激、赞美老师时,老师是能感觉到的,并把尊重和赞美反馈给孩子。这是师生关系中最好的润滑剂。人际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当孩子积极向上、做事得体时,即使開始不被老师重视,但在以后的相处中,也是会改变老师的看法的。
家长:介绍孩子时,如果妈妈充满自豪,那她孩子的人际交往不会差;如果妈妈处处抱怨、贬低孩子,那她孩子的受欢迎程度会比较低
(李华勤,某公司职员)
孩子判断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并不十分准确。有时老师没有达到孩子的期待,孩子就会产生失落感,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些孩子,为了迎合老师,处处按老师的喜好“塑造”自己。比如,我女儿在怀疑老师不喜欢她之后,曾认真地跟我探讨:“妈妈,我真的很想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让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我。”孩子虔诚地想让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她,愿望虽好,可又相当不实际。这时,家长除了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外,还要告诉孩子:“别人一时看似不友好的态度,很可能只是提出问题,希望你改正,并没有否定你这个人,所以不要太敏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一时不能赢得老师的喜欢,不如低头走自己的路。一个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孩子,即使一时被偏见禁锢,也总能在时间的帮助下,走出偏见,赢得尊重。”
既然孩子对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判断不一定准确,那家长能否预见孩子跟老师的关系好坏呢?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了5分钟预测法——请妈妈用5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孩子。如果妈妈介绍时,充满自豪且使用的词汇多是温暖、喜悦的,那么可以预测,她孩子的人际关系不会差。如果妈妈介绍时,处处抱怨、贬低孩子,那么可以预测,她孩子的受欢迎程度较低。
这种预测法的依据是: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感知到爱,那他就能传递爱,并让爱流动,其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更好。
这告诉我们:孩子被接纳,才能接纳他人;孩子被拥抱,才能敞开胸怀。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孩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赢得老师、同伴的好感,就要接纳孩子,给予孩子爱和温暖。而当孩子怀疑老师不喜欢他时,父母要抓住机会,积极反省,然后用自己的改变给孩子上一堂必要的社交课。
【编辑:杨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