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高考落榜生为何被哈佛录取

时间:2024-05-04

斐然

10年前,美籍华人马振翼在美国加州创办了一家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10年来,这家机构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很多中国家长对此感到好奇,美国顶尖大学招生看重的是什么?他们录取学生的标准与国内大学的录取标准有啥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

马振翼,出生在台湾,小学就赴美留学,大学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当过老师,后来自己创业。他身材高大、壮硕,人很健谈。

“咨询就是聊天。跟内地学生谈话,最让我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回答基本上是:美国教育理念先进,科技发达,学成后报效祖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说得很表面化。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学生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但是有一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姓杨,高中毕业时没考上国内心仪的大学。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家庭收入中等。小杨的父母觉得,孩子只要能进美国排名前30名的大学,就很满意了。可聊了没多久,马振翼就断定,这是哈佛大学要的人才!

小杨长相普通,但是给人的印象健康阳光、善于表达,“他的经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兴奋”。跟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也了解他们的心理。“像西部农村的学生,不仅缺少物质资源,更缺少精神资源。他们需要资助,我想帮助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多的时候,他甚至召集到100多个志愿者。

“我看不惯地方上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做法,他们把公益当生意,挂羊头卖狗肉,以慈善的名义捞钱,践踏人们的爱心。”接着,他讲了不少让马振翼大开眼界的事。

“你知道他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在哪儿吗?”马振翼说,“可贵的是,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

在中国想注册一家NGO不容易,何况注册者还是个高中生。“NGO,明明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为什么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下才给注册?”这是小杨最感纠结的事。

他告诉马振翼,这事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才算注册上。

小杨办的NGO是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比如,现在有20名愿意支教的志愿者,把他们的资料发布到网上,哪家NGO需要,直接联系就可以了;再比如物资,电脑、书刊、过冬衣物等,都发布到网上,大家支配。这个网站,实际上就是NGO资源共享的平台。小杨告诉马振翼,网站已小有规模,有200多家NGO成为他的会员。眼下,他正在做远程教学,想让僻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在旅行中遇到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你怎么评价自己?”马振翼问他。

“我是一个热情的人,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挑战,喜欢自由。还有,我对认准的事很执着,一定会去做。”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贫穷、落后。“我常常感到无力和困惑。如果能去美国读大学,我想读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的面貌。”

这样的问答让马振翼满意。“总有人问我,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其实,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学生并没有统一标准,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就是他们希望录取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或者具有这种潜力的人。在小杨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潜力。他有想法,有激情,我不需要包装他,他本身就是一颗宝石,我只需要把宝石上的杂质去掉,让它闪闪发光就行。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自认为勇敢的人,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从来没有尝试去做自己想干的事,请问,人家怎么能相信你呢?”

“这个姓杨的小伙子就很棒。他看不惯环境,就自己去做一个NGO。虽然困难重重,但他没有放弃,最后注册成功,募集到了善款,这说明他有克难制胜的勇气和能力。还有在牧区生活时,他去小学无偿教书,帮助当地的穷人。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具备的品质。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一点儿,但是我有信心让他入读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对小杨的面试地点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说:“假如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大学经济系录取了小杨,并给了他全额奖学金。

内地高考状元被美国名校拒绝

一天,有对母子前来咨询。妈妈兴冲冲地对马振翼说:“我儿子的SAT考了2370分,你一定要让他进哈佛或者耶鲁。”但是,马振翼跟她儿子接触后,感觉很无奈。“No,我做不到!”他说。

“为什么?”妈妈跳起来,“我儿子的分数接近满分。他要进不去,简直没天理了!”

最后,这个男孩果真既没去成哈佛,也没进耶鲁。得知北京这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的事后,马振翼说他一点儿都不奇怪。

在美国,即使是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也照样会被哈佛大学刷掉。有媒体报道说,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顶尖的大学也有类似情况。据了解,哈佛的SAT平均录取分数只有2250分;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伯克利大学,平均录取分数线只有2050~2300分。

“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越不看重学业,而更看重素质。”这是马振翼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美国的大学录取工作主要看考生三点: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学生自己写的申请信;三是课外活动。

成绩不仅看SAT,还要看高中4年的平均成绩等。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当成绩过了录取门槛后,分数只能起30%的作用。你要想进美国一流大学,光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这些大学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很简单: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

可是那些前来咨询、想报考美国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好多想法还是中国式的,还没跳出中国高考模式。这些学生除了功课,往往没做过什么有助于录取的事。他们的爸妈却要求他们入读常春藤盟校。这些学生即使有课外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是学校组织或安排的,要不就是去敬老院做义工或者当运动会的志愿者,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也看不出参与者的个人想法和热情。

“我了解你做的课外活动后,仍不能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振翼常常无可奈何地对学生说,并教导他们,“年轻人最大的课题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要做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尽管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但对于国内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依然不知道如何去做。

马振翼反复提醒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课外活动是否能体现孩子的个性?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影响或改变了他人和环境?课外活动的参与和表现,会透露学生的人格特质。正是这些特质,让名校做出是否录取他的考量——甚至在孩子学科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

马振翼强调,大学考察学生的课外活动,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能突出你能力的活动,就是好活动。假如你参加了3个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担任了领导。因为后者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以有突出表现为好。参加社团不能说明什么,在社团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组织了哪些活动才是重要的。

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学生,要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何与众不同的地方,把你从本质上与别人区别开来。你的喜怒哀乐,能表露你的内心和性情。这么做的目的,就像扒开外皮露出瓤,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做真诚的申请者

万一有人撒谎怎么办?伪造自己的课外活动,没做过的说做过了,有无可能被发现?这个问题,马振翼曾问过一个哈佛大学的面试官。

对方告诉他一个窍门:多问细节。“比如,一个学生讲他发明了某种东西,你就问他,他搞发明时都使用了什么工具、什么牌子的、性能如何等。”哈佛大学在北京面试一个学生的时间通常为40~100分钟。如果根本没做过的事,一个高中生是经不住经验老到的面试官追问的,总会露出破绽。

在美国,到了申请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能下功夫的就只有申请信了。其他的都木已成舟,只有这个可以努力写得更好些。

像哈佛大学,每年的申请者有2~3万人,被录取的只有2000多人。面对众多申请信,大学录取官读一封信的时间很有限,怎样才能让他的目光在你的信上多停留一分钟,这关乎申请者的命运。

“关键要写出个性来,要一下子吸引住录取官,在不长的篇幅里,强烈地呈现出你的形象和人生理念。”马振翼说,“你的故事不一定离奇,但一定要感人,要与众不同。我的培训班里有个华裔女孩,她的父母是开餐馆的,没什么文化,家族中没人上过大学。她自己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她的课余时间都在餐馆里帮忙。她的大学申请信就写她在餐馆干活、在家照顾弟弟,写得生动具体。结果,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哈佛大学录取官。”

有人问哈佛大学录取部主任威廉,在年复一年的录取工作中,什么最令他难以忘怀?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阅读申请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一定要会激发孩子的潜力。”马振翼说,“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很快会被忘掉,但师长、父母给予孩子的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则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从自己读书、教书的经历中,马振翼悟到: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很多学生,他觉得两地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生缺少梦想。他想告诉中国的孩子:不要把高考当成梦想,因为它除了分数外,关于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想做什么,都回答不了你。他也希望中国的父母,从小就鼓励孩子敢想敢做,努力发现内心的自我,只要孩子想到、做到、充分努力了,那他就是成功者!

【编辑:杨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